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685章 試試看

    換言之,只要南洋加印度,每年能讓皇帝或者朝廷多收入100萬兩,就算是回本,鬧個平;若是一年300萬兩,那就是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的了。

    當然,這指的是皇帝看得見、摸得著的錢。至於商貿流動、人口遷徙、緩解人地矛盾這些潛在的利益,那都不算在內。

    皇帝明白,劉鈺這是在等他的表態。

    是打印?還是不打?

    因為要打的話,戰機轉瞬即逝,需要一個如同漢唐西域都督的人選,擁有見機行事、在邊疆開戰的權力。

    不可能事事都請示朝廷。

    計劃中,將要駐紮在錫蘭的這支野戰兵團,就是為了隨時介入印度局勢的。

    如果同意,那麼,在選擇南洋都督的時候,就要選一個激進一點的、支持打印政策的、在認同上和劉鈺保持一致的人。

    選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縮頭王八,就算印度王公打出了腦漿子,請求借兵助剿,怕這南洋都督也不會動彈,還是慢悠悠地請朝廷決斷,那可真是黃瓜菜都涼了。

    選個沒事找事、橫行無忌的螃蟹,也不行。滿腦子想的都是刷軍功,根本沒有大局觀,只怕會閒著沒事專門挑南洋小國來敲打,把好端端的野戰部隊全都弄成治安軍了。

    唯獨得選一個明確知道大順的戰略目的,知道輕重緩急,知道外部局勢的人。

    明確點,劉鈺那邊的人。

    只要同意,就只能這麼選。

    如果不同意,那麼,連這支野戰部隊的存在,都沒有必要。

    只要海軍在,5000人的守備部隊,足夠保持南洋的控制了。

    不打印度的話,也不需要在南洋擁有一支野戰部隊。

    皇帝略略猶豫了一下,關於將來南洋都督的人選,心中已有了計較。

    劉鈺這一戰後,定是不可能再掌兵了。

    於是,南洋都督的人選,也就有了更容易的選擇:選一個和劉鈺關係最近的人,以在京城的劉鈺做人質,保證其聽朝廷的話。

    越親近越好,既可以讓劉鈺壓著對方,也能讓對方顧慮劉鈺。

    因為南洋都督和劉鈺的關係密切,劉鈺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出了事,劉鈺要擔干係,所以按皇帝想,劉鈺自己也會盡可能壓制那人的舉動。

    既任都督,掌管一方,總會犯錯,彈劾便多。和劉鈺關係越密切,劉鈺也就越脫不了干係。

    到時候,不處置劉鈺,便是君恩。

    若封無可封、賞無可賞了,那就先找他的錯,然後不處置,那就又能封賞了。

    當然,在細節上,還要更多操控。

    比如海軍不可能歸南洋都督管,要確保駐紮南洋的海軍大將,是皇帝的人。

    況且,多徵募5000人,多花個幾十萬兩銀子,搏一搏印度。萬一賭贏了,一本萬利;賭輸了,退回錫蘭,也損失不了什麼。

    想清楚了這幾處關節,皇帝隨即大笑道:“天朝,不可能允許有一個擁有治理權、外交權、行政權,甚至自行收稅的南洋公司。”

    “但,朕卻信得過鯨侯的拳拳忠君愛國之心。就依第二個辦法吧,這點錢,朕還是給得起的。”

    “樞密院所呈諸計劃,朕皆準之!至於主將人選,朕已有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