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

    這一年的西曆11月20號,錫蘭的科倫坡城,成百上千的市民走上街頭,不得不去歡慶錫蘭的感恩節。

    百年前,正是在這一天,荷蘭人將葡萄牙人趕走,於是所有錫蘭人都該感恩。若是不參加這樣的節日,每個人要被罰款100銀幣,即便根本不信天主教或者其餘變種基督教、在巴達維亞就被荷蘭人認為是個封閉族群的華人移民,也必須參加。

    本地的僧伽羅人形容這個“感恩節”,是“嫌棄生薑太辣,於是換了辣椒”,來比喻葡萄牙人與荷蘭人的交接。換成華人內部的俗語,便是一個吊樣。

    不過今年的感恩節有些不同,港口處不時傳來一陣陣禮炮的聲響。很多華人湧向了港口,去看天朝的艦隊在科倫坡停留。

    這些華人漸漸明白了戰艦的意義。

    就如同當年天朝的戰艦去了一趟巴達維亞,於是華人的待遇就有所改善。傳聞中會被半途扔進大海的這場移民,並沒有發生扔進大海的故事,不過死亡率仍舊很高便是了。

    活下來的人都是幸運的,最早的一批人已經快要完成他們的契約奴勞作期了,眼看就要成為自由農民了。

    這在巴達維亞,可是難以想象的好事。

    很多人覺得,多半就是朝廷的戰艦起了作用。

    對於移民過來的華人而言,科倫坡的生活,比起巴達維亞,要好上不少。

    因為能交得起人頭稅的,不用移民;交不起人頭稅的,在巴達維亞的生活,自是可想而知。

    好與壞,是對比出來的。

    雖然這三四年,也是挺苦的,但至少,有希望、有盼頭。

    而在巴達維亞,差不多也是挺苦的,但是沒有希望也沒有盼頭:在製糖業大規模清人之前,糖廠工人所謂的希望和盼頭,就是過年開工資的時候,說著同樣話的老鄉場主,能給他們銅幣也銀幣,而不是內部發行的、離開了糖廠根本用不了的鉛幣;等到製糖業大規模清人之後,他們要麼當乞丐,要麼偷竊,要麼就只能忍受不要錢給口飯吃就行的工作了,過的比那些黑人或者巴厘島奴隸還差,因為奴隸是財產,養牛也沒有往死裡打的,可沒有居留證的黑戶,敢跑就舉報給荷蘭政府,抓去做苦工。

    沒有人給他們講清楚,這一切的根源,源於荷蘭的殖民統治和分而治之的政策,以及壟斷經營和極端壓低糖收購價的行為。

    然而,能看透這一點的人,此時並不存在。這需要撥開世界的外皮去看透本質,若有人看透了,並且都能在奴工中宣揚這些道理的,只怕大順的李家王朝早就化為灰燼了。

    於是殘酷的荷蘭人,在大順炮艦的威脅下,搖身一變,成了給這些奴工希望的人。

    從巴達維亞運到了錫蘭,只要為錫蘭做三四年苦工,其實也就是契約奴隸,就能分到一塊地。

    一塊土地,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包括36畝的水稻田,以及24畝的旱田。不過,這24畝旱田,需要種植靛草、咖啡、或者其餘的,在土地稅抵償清單上的作物。

    如果種植數量不夠,是要用稻米或者銀幣來抵償的,或者被抓起來關押。

    這些土地不能買賣,也不能承租,只能以家庭為單位種植。

    這個看起來極為苛刻的政策,在這些移民過來的奴工看來,簡直就是無與倫比的仁政了。

    這些閩人、粵人,莫說60畝土地,但凡家裡有10畝土地,當初也不可能下南洋做奴工。

    現如今荷蘭人承諾給36畝水田、24畝旱田,按照土地,只繳納四成土地的租子。再就是每年無償為殖民地政府服三週的勞役,這要不算是“仁政”,什麼才是“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