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一九章 死與復仇(十九)

    實際上,皮特的恐懼,比起大順真正要帶來的毀滅,還是差了很多。

    籠統點說,皮特通過讀歷史,讀從護國公時代的歷史,隱約觸摸到了“原始積累”的幾種手段, 並且知道了富庶源於原始積累。

    但他錯把原始積累,當成了目的。

    然而,只有把這些原始積累作為手段、並且完成原始積累的真正目的,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引領時代浪潮的人。

    因為他把本來應該是手段的原始積累,看做歷史的終結和英國的最終目的,所以他提出了全球殖民戰略和瓦解法國西班牙的艦隊計劃, 要戰鬥到底。

    只不過後來英國靠他豪賭的基礎,完成了原始積累到工業革命的轉變。

    然而他自己的意識, 是把原始積累作為目的的。

    所以,他所恐懼的,也只是大順的貿易品蜂擁而至後,在原始積累層面的問題。

    實際上的問題,要比這個嚴重的多。

    比如,一旦放開了自由貿易,資本就會湧向那些盈利的產業當中。

    要注意的是:

    因為英國對貿易進行極致的控制。

    所以大量的資本無處可去,得以投入到英國的大基建——運河工程當中。

    放到大順這邊,同樣的道理,就是因為松蘇地區對土地的改革和控制,大量的資本不得不投入到土地之外的行業。

    這是資本逐利性決定的:搞基建,是不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不是。貿易才是。但是, 貿易被管控著,不讓入場,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也想賣茶葉, 但是朝廷不讓啊,而且抓著是真殺頭的。

    一旦放開貿易管控,大量的資本會投入到貿易當中, 而不是去投資基建。而貿易本身……怎麼說呢, 荷蘭就是個現成的例子,貿易可以發財,但會毀滅英國的根基。

    英國的根基是什麼?

    是管控貿易下得以發展的實體經濟。

    是資本無處可去,不能投入到更賺錢的貿易因為有管控,不得不把大量的白銀,投入到運河建設中,以獲得比國債的3%略高一些的回報率,使得英國國內的基建水平迅速提升,物流成本降低,為下一步的產業發展打好了基礎。

    如果100英鎊做買賣,買東方棉布再賣掉的利潤,高於把這100英鎊投入到紡織廠、或者搞基建、挖運河、修道路,那麼這100英鎊就會買棉布,而不是去建紡織廠、搞基建、挖運河、修道路。

    這是個簡單的道理。

    除非,依靠集權、政府、海軍、關稅,做到誰敢買棉布,就先罰200塊錢。

    大順如果在貿易問題上有索取, 那麼摧毀的就是英國的實體經濟, 而帶給英國一個虛假繁榮的商業經濟。

    這個時代, 沒有核彈。

    荷蘭當初繁盛無比,結果如何呢?商業摧毀了本國的工業,幾場戰爭,打崩了荷蘭的軍力。

    乃至於歷史上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帶著軍艦和大炮,逼著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必須買英國國債。

    只靠貿易繁榮,在這個時代是混不下去的。況且,這種貿易繁榮的背後,是本國的白銀外流,以及大量的白銀流入到買辦集團的手中。而他們又會把這些白銀,送去中國,因為大順的工業已經起步、加之利息本來也高,回報率更高。

    在這個貴金屬時代,錢真的是錢,不能印、不能超發,真的就是個“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的零和博弈。

    而大順的奇特性,就像是1826年的《英屬印度史》裡描述的那樣:【……曼徹斯特的工廠在一開始就會停止,甚至不可能再次啟動,即使是蒸汽的力量】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所帶來的將是英國快速的全面荷蘭化。

    而此時真正的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資本,也會選擇支援大順的工業革命,而不是去投資英國的運河、基建、工業等,因為利潤更高。

    至於此時的英國,以及皮特所絕望的現實,除了東印度公司問題外,在面臨外國貨衝擊的時候,還面臨一個更為嚴峻的情況。

    這個嚴峻的情況,本質上就是劉鈺認為皮特,要麼是個昭和參謀水平的、要麼就是反對派當久了為了反對而反對水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