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七一八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

    凡要墾殖,必要雨熱同期才最好,其中道理,陛下聖明,無需臣言。

    興鹽之弊四:黃淮衝擊,海岸外延,積土日高,地滷日淡。

    宋時,淮河入海之處,在今雲梯關。而今之雲梯關,距海一百二十里。

    因為黃河入海、淮河入海之故,海水寡淡,本就不適合直接提滷煮鹽。是以才有攤灰淋滷法。

    需要找專門的鹽鹼地,依靠地裡面的鹽分來提取鹽滷。

    這些年衝擊日多,外延日遠,使得海水的滲透越發困難,地滷也就越發寡淡。

    但煮鹽法又不得不用大量的柴草,雖然海水日退,但也不可能每年都跟著海水往前走,還要考慮柴草地是否跟得上。

    鹽政官員又多呆板,明明地滷已淡,卻又不準換業。而鹽政官員之呆板,也又無可奈何,因為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一旦朝廷鬆了口子卻又不專門管束,很快就有侵佔草場墾荒之士紳。

    非必須朝廷下定決心,徹底廢棄淮南鹽業,統籌規劃興墾之事,也正有利於一刀切之政策的執行。本朝也就只能執行一刀切政策了,更靈活的手段也不能指望各路官吏。

    與興鹽之事來看,海水日退、淤土日高、地滷日淡,這些都是鹽業之弊。

    但是反過來看。

    海水日退、淤土日高,地滷日淡,這些都是興墾之大利。

    海水日退,日後開墾出來的熟地,也就不用擔心海水倒灌。

    淤土日高,也就不必擔心日後,海水沿著地下浸潤土地,使得蘇北土地反鹽。

    ……此等事物兩面性之說,恕臣不能一一列舉,奏疏之外,另有書冊陳述。

    若陛下有廢鹽興墾之意,則興墾可行乎?

    地滷日淡,淡到什麼程度才適合開墾?

    這些不是一句籠統之言就能決定的,臣亦有數據。

    根據科學院之測算。

    地滷含鹽量,在0.385%以下,對棉花生長不但無害,且大為有利。

    在0.385%到1.09%,棉花生長欠佳,但卻可以茂盛地生長蘆草、茅草和固肥金花菜。

    在1.09%到2.62%,鹽蒿草亦可生長。

    而以黃河為北界、南通州為南界、范公堤為西界、大海為東界。

    以2.62%含鹽量算,共有可開墾之荒地約650萬畝。

    伴隨淮河修通、水利日興,則可開墾之荒地,尚還有200萬畝左右。

    黃河以南之800萬畝荒地,又以何等方式開墾最為有利於國、有利於民?

    臣請效蝦夷故事,以資本入場,圈地墾荒。

    資本入場,其利有四。

    其利一:

    資本雄厚,非小農之所能及。

    若小農墾荒,只能墾殖含鹽量0.385%下的土地,一旦高於此,則鹽鹼不能熟地。

    資本則不然。

    資本圈地之後,將地按照1:1:2之例,分為三份。

    一地種棉、二地種飼草、三地種鹽蒿。

    以鹽蒿覆地,可免反鹽;以蒿草肥田,可改善土質;以飼草養牛羊,可得糞肥。

    如此,方不至於墾三年而地力盡,破產逃荒。

    其利二:

    小農墾荒,既無力興修水利,又無力修築海堤,更無力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