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858章 一錢多花

    這種潛意識裡湧出的“下作”的商人思維,把皇帝自己都弄得內心都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貴為天子,怎麼會有這麼最賤之人的思維方式?

    待這種心思消退,皇帝卻還是不得不考慮錢的問題。

    缺錢。

    戶政府能出一部分,但肯定不夠。

    內帑今年也沒有多少剩餘,很多錢要投入到南洋貿易之中作為股本,而且之前還收購了一批肉桂檳榔寶石,現在還沒出貨,押在倉庫呢。

    外加對官窯瓷器作坊的投入、對西洋貿易的入股,若不想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就不得不等著這些錢慢慢生息。

    這時候是取不出來的。

    對南洋戰爭,花的是內帑的錢,這些錢肯定是賺的,但肯定不可能今年打完南洋明年就連本帶息都回來了。

    劉鈺引用太宗皇帝的話,說人的生命誰也不知道啥時候就沒了。而大順的記憶裡,太宗皇帝確實是天下未定而崩殂的,荊襄之戰後確實沒活幾年,這種事誰也說不準。

    故而皇帝是想著,既是要幹,那就晚幹不如早幹。

    劉鈺既說能借到錢,實在不行借點錢用也不是不行,週轉一下子,也好過加增“淮餉”,引得天下出亂子。

    如果真要治理淮河,明年就要把漕運停了。

    趁著冬天,治理淮河的錢得出。

    那漕工的安置,這些錢也得出。

    全算下來,可就不是三千萬兩這麼簡單了。

    不借錢的話,就得一點一點地攢。攢到啥時候呢?攢十年後,假設一切風調雨順,錢夠了,萬一自己嘎一下沒了呢?

    打印度,真要能收稅的話,確實也能賺錢。

    但劉鈺堅決反對在印度上冒進,這時候全力進印度,就是在和英法為敵。

    這玩意兒還是要靠分化瓦解,而且現在打印度意味著貿易停滯,大順好容易在歐洲打開的貿易局面也就全毀了。

    英法合力,能讓大順的貨船,連非洲都過不去。

    對內加稅、或者對內改革呢?

    加稅是不考慮的。加稅意味著出事。

    對內改革,皇帝也不是不知道松江府那邊建議試行十一稅的好處。

    但一來,這種事難做。

    二來,這需要大量的新學學子,進入官吏系統,對抗本地士紳。這會引發儒林的極大反感,並認為這是朝廷在用微末之學來對抗聖人弟子。

    三來,這是挖天下士紳的根。

    士紳靠的是免役、免攤派,不是免稅。

    所以對士紳來說,稅率越低越好,因為他們合法地納稅、理論上沒有坑國家一文錢。

    但這麼低的稅率,國家到底夠不夠用、基層要不要攤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反正力役、攤派,和他們無關,本來也不是“合法”的稅收,他們大義在握。

    地方官隨便加稅,當然是苛政猛於虎。《打漁殺家》都知道,收稅得看戶政府的文書。

    如此種種,借錢也不失為一種考慮。

    雖然說,歷朝歷代,問商人借錢這種事,要追述到漢代了。

    可如今既大不一樣,開歷代之先,借錢也不是不行。

    但既然是借錢,就得還吶。

    劉鈺也說了,鹽商和其餘工商與海外貿易的區別,意思便是捐助什麼的,找特殊地位的鹽商;而鹽商之外,只能借,不能捐。

    借,可不是得還嘛。

    正想著呢,廖寒輝進言道:“臣以為,若能治好淮河,劣田變為良田,田主得了利。若這劣田,原本價值二兩銀子,如今變為水澆田,價值增至四兩。”

    “二兩變四兩,其中二兩的增值,朝廷是否可以收一半呢?”

    “若是一年之內加諸於上,或許拿不出,那麼將這一半的增值地錢,分為五年徵收。”

    “其次,若陛下廢漕改海,民間勞役減輕,漂沒耗損的負擔也減輕了。是否可以增稅呢?”

    “既是要治淮、水利、灌溉,就需清查田畝。確定田畝數後,若真能保證十而稅一,或者八而稅一,民間負擔反倒比三十稅一要輕。”

    “如此,二三十年內,這治淮費用,當也收回了。”

    “臣以為,治淮需三五千萬兩,這是一年收入,朝廷管著偌大天朝,自不可能將全部的錢都投入淮地。”

    “今日補淮,明日增淮之稅而補他處,未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