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新 作品

第64章 南通印象

    南通工人階級隊伍的概念,已徹底突破傳統,完全刷新出時代的內涵。像葡萄大王的出現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南通縣的一個農民為首,集資辦起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的葡萄廠。1976年人均收入166元,到1984年人均收入達到了399元。

    南通扎染廠落成於1981年,扎染產品是1976年搞起來的。中日關係和緩,日本從韓國轉到中國來,1976年試製,1978年正式投產。那時全廠職工283個,至今仍保持這個數量不變,而產值1983年與1978年相比翻了300倍,利潤翻了140倍,達到了3500萬元。

    他們在基本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為什麼會創造出如此驚人的業績,得益於他們改變思路,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將扎染生產的前道工序:裁剪、斷料、設樣,轉移到5個縣,130多個點,兩萬多農民手中。像以40公分寬的波蘭緞子為原料,經過八道扎染加工出的兒童腰帶、以絲織品為原料加工出的和服,在日本大受歡迎,很有名氣,價值不菲。按傳統的方法,一件和服扎一個多月,最長扎一年。一個姑娘扎一天,只能收入一兩元。廣東的扎染廠已經沒人幹了,只得倒閉。南通扎染廠將扎和刺繡結合起來,扎和抽、拉、雕結合起來,品種比較多,單一的市場,只出口給日本。面臨著這一趨勢,和服大件少生產,複製品、小件多生產。扎染領帶、皮包、連衣裙。例如一個小扎染包投放市場,價值10多元。而且是利用報廢的和服制作的。如果專門製作這樣的小包就化不來了。扎工就要七八個,上海金山縣也有一個扎染廠,辦不下去了,那裡經濟活躍,就沒人幹了。

    扎染模特兒的服裝:一是包頭,橘黃色,黑蝴蝶扣,套黑絲綢長裙。二是披頭,西裝,蘭短裙。三是陽帽,白底襯大紅條的連衣裙。四是波浪頭,花邊領,水藍色連衣裙。

    放開小企業,40萬元以內的就是小企業。按工農業總產值相比,在全國十四個首批開放城市中排第六位。僅次於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深圳。是全國30個商品生產基地的第一位。

    抓住了改革機遇,從農村抓起。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1983年比1976年遞增百分之三點六,1984年遞增百分之十六。1976年農業值百分之四十,1984年農業值百分之二十九。農業發展快,比重在下降,證明工業生產發展快。海門縣,是受中央重視的農業縣,因為綜合科學利用,豬糞用來作許多用,農村沒有廢物了。中央和省裡領導講要系統總結海門縣的經驗,推廣。

    海門縣每平方公里一千多人口,勞動力剩餘,流向哪裡,所以,要拔掉蘿蔔地皮寬。現有三分之一的農民離土離鄉,出外從事其他工作,專業戶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一家有一半人出外。工業是當班工,農業是早中晚,副業是擠時間。過去,如果在田裡看不到人,就要開電話會。如今,在地頭很少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幹部上門,群眾笑臉相迎。為什麼?因為只要幹部上哪家的門,哪戶人家就有人被安排進工廠當工人,賺大錢。給群眾帶來福音的幹部,怎麼會不受群眾的歡迎呢?

    政策不放寬,傳統的農業生產不改變,農村是無法富裕的,工業是無法發展的。回觀歷史,工人都是由農民走來。有了高素質的農民,就有了高素質的工人。可以展望,農民工必將成為工人階級的主體。由農民轉換而來的工人永遠是工廠的主人。

    二工人永遠是創新的主力軍

    3月23日下午,我們參觀了南通電容器廠,該廠建於1970年,前身是鞭炮、木業等幾個手工業社,後生產收音機配件。從1980年開始,狠抓技術改造,設備改進。現有職工509人,其中技術員102人,建廠初期沒有大學生,現在四個正副廠長當中有三個工程師、一個助工。被列入全國50個重點項目之一。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艱苦奮鬥,窮幹苦幹,搞技術革新發展起來的。創業的那些日子裡,工人頂著星星來,披著月光歸。到了星期天,等著廠裡通知,有空就休息,忙就上班。自己創新的同時,引進了日本的新產品,兩相結合,推出更高端的產品。創新產品受到全國各地電視生產廠家的歡迎。北京牡丹牌、上海金星牌電視機,都是安裝的該廠生產的電容器。全國彩電評比,該廠獲得一等獎。去年是全市改革的十個單位之一。1984年,全廠利潤300萬,增長百分之五十七。今年力爭再翻一番,達到600萬元,如果通過二次技術改造,明年可達1200萬元。

    在南通搞化學工業,有三大困難,無鋼材、煤炭、原料。從1958年以來,南通人走自己的化工道路,造就了一支兩萬人的化工隊伍,其中技術人才一千多人。南沈公司就代表了這支隊伍的整體形象。該公司所屬23個單位,本部僅設三個部:聯絡部、經營部、開發部,30個編制,現在實際只有20個人。十多年來與外地科研院所建立聯繫機制,像瀋陽化工學院有科研成果、科研課題100多項,但不能及時投入生產。南沈公司與其結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雙方獲益。如果單靠自己的力量,不借助瀋陽化工學院的科研勢力,是辦不成大事,創不出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