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新 作品

第64章 南通印象

    對南通久存嚮往,主要是因為我的文師金振林是南通市劉橋鎮人,經常從他嘴裡聽到有關南通的許多美麗的人和事。這次,也因了他這層關係,我受邀參加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南通春江筆會。

    我於3月19日早晨,與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同乘飛艇,經過兩個小時的海上飛行抵達南通。三天來,在筆會主持者的精心安排下,參觀了南通的名勝古蹟和工廠、學校、鄉村,對南通這座美麗的海港城市有了更多更深更細更直接地瞭解。

    南通市呈扇形,位於黃海之濱、長江三角洲地帶。平原千里,水網密佈,土地肥沃,氣溫不冷不熱,全國重點棉花產區,盛產蠶豆、大豆、麻、薄荷、桑蠶、天下第一鮮蚊蛤。海蜇是主要出口產品。淡水養殖發展較快,是傳統的養魚基地。家禽飼養業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出產的豬、雞、鴨、兔,銷往全國各地。現在本地自由市場的雞蛋只有0.95元一斤。近年來養菌業得以迅速發展。南通三大名菜,刀魚是其中之一。全國每年進口600多萬立方米木材,南通港口就進口60多萬立方米,佔十分之一。過去是種好糧食,吃飽肚子,如今改變傳統模式,大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改變城市面貌。如今的南通市,是一座樹的城,鳥的城,改革的城。向我們介紹情況的王副市長總結得十分到位:這一切皆因為政策好,人勤勞,天幫忙。

    1983年3月1日,南通地改市,實行市管縣,現轄六縣、兩區,8544平方公里,743萬人口,市內人口24萬,市區面積20平方公里。

    這次來南通的前幾天裡,去得最多的當數工廠,在全國各地多數工廠搖搖欲墜的嚴酷形勢下,這裡的工廠卻充滿了勃勃生機,令我大開眼界,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發展較早較快,且後勁十足。建國以後,該市的機械、化工、電子、建材、食品工業也迅猛發展起來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引起了我許多的思索。我不添加任何文學成分,如實地把這些記錄下來,分享給廣大讀者,也希望給那些管理工廠的部門和管理者有些許的參考價值。

    一工人永遠是工廠的主人

    力王公司於1982年開始建廠,班長都不超過25歲。全廠平均年齡27歲。年輕、朝氣,永遠是力王公司發展的動力。

    進入新時期,市領導看準國家建設勢必出現前所未有的新騰飛前景,大力發展建築業,全市擁有20萬建築工人。建設西藏,江蘇省有八項支援任務,相關部門交了五項給南通。人們熟知的拉薩賓館就是南通市修建的,受到各方好評,挖下去80米,山下就是水,全是指頭大的細石子,這是令指揮者和工人們沒想到的。職工們的苦幹精神,受到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的表揚,他說:你們的建築隊伍不僅震動了全國,而且也震動了世界。全國各地,包括世界各地,都有南通市的建築隊伍。

    因地制宜,建立專業村,比如繡花村,從農民中培養繡花工人,家庭作業,家家戶戶組成一個大廠房,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村裡組織專業營銷團隊,到全國各地售賣繡花枕頭,短時間內便成為知名品牌。海門和南通交接處,有一個人稱小湘江的地方,專門交易繡花針、繡花枕頭,汽車在這個市場內行駛需要半小時,可見規模之大。其開始並不是政府建設的,而是從左的年代開始人們在這裡悄悄地幹,到改革開放年代大張旗鼓地幹,逐漸形成的。當初各級政府不準自由買賣,工商幹部駕車突襲清查,這些新一代的繡花工組織起來,派人放哨,與工商管理幹部打起了游擊戰,發現汽車進村,一個暗號,售購雙方的人們就跑得無影無蹤了。經過這些年的反覆,市場規律戰勝了左的干擾,繡花村日漸繁榮發展,建成為一座無與倫比的繡花廠,10萬農民即10萬工人,不離土不離鄉不離家,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務工,亦農亦工的新型產業大軍。他們創造了新的產業,創造了新的工廠,他們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永遠是工廠的主人。

    還有被當地人暱稱為“黑鼻子村”的彈簧村,家家戶戶都是製作彈簧的車間,人人都是製作彈簧的工人,製作彈簧憑雙手,不沾油漬是不可能的,不觸摸鼻子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彈簧工的鼻子都是油黑油黑的。無形中有了“黑鼻子”村的暱稱。有彈簧村,就有沙發村,家家戶戶製作沙發,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價格適中、售後周到,因而遠銷全國各地。全村統一規劃、設計、佈局,家家戶戶建起了樓房,生活遠勝出城里人。據王副市長介紹,南通人對上海很崇拜,每家每戶建新房,都要在房楣嵌上“上海”二字。如今南通人建房,不知從何時開始,房楣上的“上海”二字前增加了一個“超”字,成為了三個字:“超上海”。從中可窺南通人的胸襟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