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衡陽

 清代學者劉獻廷稱:王夫之學無所不窺,於《六經》皆有說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此一線。 

 曾國藩在《王船山遺書》中作序評:獨先生深閟固藏,追焉無與。平生痛詆黨人標謗之習,不欲身隱而文著,來反唇之訕笑。用是,其身長邀,其名寂寂,其學亦竟不顯於世。荒山敝榻,終歲孜孜,以求所謂育物之仁,經邦之禮。窮探極論,千變而不離其宗;曠百世不見知,而無所於悔。先生沒後,巨儒迭興,或攻良知捷獲之說,或辨易圖之鑿,或詳考名物、訓詁、音韻,正《詩集傳》之疏,或修補三禮時享之儀,號為卓絕。先生皆已發之於前,與後賢若合符契。雖其著述大繁,醇駁互見,然固可謂博文約禮,命世獨立之君子已。 

 譚嗣同在《論六藝絕句》評價王夫之: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 

 章太炎稱道:當清之季,卓然能興起頑懦,以成光復之績者,獨賴而農一家而已。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後評介道:船山學說為民族光復之源,近代倡義諸公,皆聞風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於斯。 

 歐洲學者的研究結論是:王船山的著作對世界歷史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因為他的學說是中世紀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他是真正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王夫之在嶽麓書院曾經講學幾年,後世的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以及再後來的一代偉人後他的同學,要麼是嶽麓書院的學子如曾國藩、偉人,要麼是師從王夫之的思想體系,傳承了他的哲學、治學理念,歷史觀,社會觀,後續的湖湘子弟發展他的思想學說形成了船山學派,是形成辛亥革命思想啟蒙的發源基石,日本的明治維新就借用了很多王夫之的思想學說,在發動侵華戰爭之前,很多日本軍人都認為是衡陽王夫之開啟了日本的近代思想啟蒙,都自認是船山弟子。 

 王夫之是神童,三歲開始讀書,十七歲不到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如果不是張獻忠進攻湖廣,阻斷去京師的道路,他可能會是大明歷史上最年輕的進士之一。大明亡國,滿清入關,他到處奔走組織反清義軍,到廣西投奔南明永曆帝,做過中書行人,就是皇帝的秘書。可惜南明朝廷一直內鬥,王夫之看不慣,就彈劾這些誣陷他人的奸佞,但是這些人都是結黨營私的,他一個人無力迴天,還差一點讓他送命,最後只能無奈的逃回衡陽,同時清軍又在到處抓捕他,東躲西藏的他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就這樣他對國家民族的忠心不改,繼續奔走,一直到南明也亡了,閉門著述,誓死不剃頭,保持大明的衣裝到死,清貧自守,著書的紙、墨都是朋友接濟的,餓死不當滿清的官。在學術上他是偉岸的豐碑,在氣節上,在做為一個人的底限上他是一道閃電,照亮了幾百年的黑暗,一直照到他的船山傳人推翻了滿清,成就了嶄新的國家。 

 李天在後世是一個標準的理工男,讓他研究一下技術行,讓他總結思想理論是趕鴨子上架,難為人了,但是他知道王夫之是這麼個牛人,堅信王夫之可以幫助華夏建立一個正確的,並且能匹配社會制度變革的思想體系。前些年是因為王夫之太小,再一個是李天只記得是在湖南的衡陽,具體是不是現在也叫王夫之都說不準。這個時代如果不是朋友,很少有人能知道什麼字啊號啊什麼的,所以找個人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