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火銃問世

 過了幾日,煉丹房已經開始上樑了,有個僕人來告知,大少爺說鐵管已經打造好了,請三少爺去鐵場,於是胡湘和李巖趕往鐵場。

 不一會來到鐵場,老鐵匠魯成把鐵管拿過來,打造了兩根,兩尺左右,(古代3尺為一米,1尺為0.333,或者33.3釐米),口徑為0.5寸左右。

 “三少爺,鐵管打造非常耗時,打造寶刀也沒有這費力,費時,”鐵匠老魯對胡湘說道。

 胡湘也能想到很費時,都是手工敲打出來的。

 鐵管制作過程是這樣的。

 鐵管是先把熟鐵棍打造成長鐵片,後置於鍛鐵爐上加熱,直到其紅熱便於加工為止。然後準備一個u形的金屬模具,以用來加工槍管。把已經紅熱的鐵板放在模型之上,然後不斷的敲打中間部位,然後鐵板的中部會因為模具的關係,而被架空的,當鐵錘打擊這個部位,鐵板就會逐漸下陷。

 敲打鐵板的錘子是個球面錘,帶有球面的錘子不斷敲打鐵板與模具凌空的地方,鐵板很快向內彎曲。熟鐵在脫離高熱的熱源後,很快溫度就會降至室溫,所以需要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這是一個非常耗費體力的活。

 經過幾次捶打的鐵板慢慢的變成了u形,但還需要繼續之前的操作。在捶打的過程中,要隨時改變鐵板和模具的位置,時刻調整鐵板的受力面。之後經過不斷地捶打,鐵板的兩側很快就會合攏,有了一點鐵管的雛形。

 經過不斷的敲打,鐵管終於成形,接下來需要往已經成形的鐵管裡插入一根粗細均勻的圓鐵棒,鐵棒的粗細決定口徑。

 接著重複之前的操作,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逐漸的使鐵管上合攏的痕跡消失。

 這個時候就不能再繼續使用原本的球面錘了,得用上凹面錘了,這個凹面錘起到的作用和模具相同,需要不斷地變換位置,讓大錘不斷的敲打,使鐵管逐漸成形。

 在經過長時間的捶打,鐵管原本重合的邊緣縫隙已經不見了,大小和厚度也達到了設計。

 這兩個鐵管打造還算可以,在目前這個手工條件下,看來老魯鐵匠,在目前這個時代還是技藝高超的。

 “三弟,來了,”大哥胡義走了過來,又說道“三弟,你說個那鍊鐵法,煉出來的鐵真是堅硬無比,無需鍛打就已經是鋼了,如果此鐵打造兵刃,則能打造出寶刀,”。

 “大哥,也可將該鐵打造各種銼刀,可以打磨製作精巧部件,”胡湘說道。

 “三少爺說的對,如果鐵匠有了堅硬的銼刀,就能製造各種精巧部件,三少爺說的鐵齒輪,和軸承,到現在都打造不好,齒輪也比較粗糙,齧合不好,就是沒有精打磨的銼刀呀,”老鐵匠魯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