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

    法國軍裝、法國軍官、法國軍械、法國操典,法國口令。除了兵員是印度的,從後勤到口令,全都是法國式的。

    如果能擁有五千左右這樣的土兵隊伍,就可以不斷擴大法國的勢力。

    而他的對手,英國人,此時並沒有訓練印度土兵。而是和印度王公合作,以少量的英國軍隊,配合印度節度使的老舊軍隊一起作戰。

    在杜普萊克斯看來,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杜普萊克斯認為,英國人缺乏足夠的戰略眼光,對於印度的局勢,不能夠敏銳地把握印度王公貴族的短視和賣國心態,要麼選擇敵對、要麼選擇合作,並沒有插手節度使內鬥的想法。

    從後世的結果來看,杜普萊克斯的戰略眼光相當不錯。如同法國的74炮戰列艦,被英國俘獲後,在英國發揚光大一般;杜普萊克斯的“土兵”和“扶植代理人”的策略,也被英國人最終在印度發揚光大,而且效果顯著。

    但此時,英國人既不訓練土兵,也沒有摻和節度使的內鬥,這在杜普萊克斯看來,當然是不合格的總督。

    他覺得,自己佔據了巨大的優勢。

    …………

    返回住處休息的饅頭,也和副將杜鋒一起,討論起了將來印度的問題。

    在廣州的時候,劉鈺和他們進行過一次秘密的交談。從皇帝的態度上看,基本上可以確定將來的一些人選。

    杜鋒多半可能成為錫蘭都督,屬南洋都護指揮、受朝廷監軍節制,主持對印度的第一線作戰。

    之所以認為杜鋒是個合適的人選,源於杜鋒和劉鈺的相識,源於一次不成功的搶劫。

    在印度,需要這種膽子大一點、缺乏足夠道德的人。雖然這些年表現的還算乖巧,但一個自小覺得“搶劫”就是一種正常的外快收入的人,一旦離開了約束,能做出什麼事也就可想而知了。

    皇帝的意思也是如此,改土歸流,也輪不到遙遠的印度。南洋都指不定猴年馬月的,印度根本就是一塊別人家的肥肉,能吃一口就吃,吃起來硌牙的就跑。

    既要錫蘭都督和南洋都護的人選,都要符合爭奪印度的戰略,能挑選的人也就那麼幾個。

    這幾個人的範圍之內,杜鋒有“搶劫”的前科,而且膽子也足夠大、為了功名封侯在黑龍江畔就敢跟著劉鈺一起幹大事,搏功名,這種人確實是合適的人選。

    用在印度,算是用對的地方,正符合皇帝的用人之術。

    當初杜鋒搶劫劉鈺被抓,又果斷地跟著劉鈺帶著府兵去攻羅剎城堡,考上了武德宮卻跳到了靖海宮,為的就是當初劉鈺說的那番話:海上覓封侯,更容易些。陸上的仗,輪不到你。好打的仗,京城一堆勳貴子弟等著鍍金的;不好打的仗……陸上已經基本打完了。

    現如今似乎距離目標越來越近了,這錫蘭都督的位子雖然還沒確切到手,而且也只是個多半可能,但總算是邁過了第一步。

    之前不管是在黑龍江畔,還是打日本,還是在伶仃洋練海軍,他頭頂上都有個人。唯獨一次在蝦夷,本想著終於海闊憑魚躍了,想著搶一波仙台、幹一票大的,最終卻還是以大局為重把手裡的陸戰隊都運到了釜山。

    現在終於等到了一個自己可能在前線的機會,可以放手幹一波了,自是覺得自己距離封侯又近了一步。

    自己常聽劉鈺講那些殖民者征服者的故事,什麼皮薩羅600人征服印加啊、什麼葉爾馬克800人滅亡西伯利亞汗國啊。

    他覺得那是沒給自己機會,若有自己,自己未必就幹不成。當年打日本的時候,要不是以大局為重,他覺得自己都能把伊達氏搞出花來。

    饅頭問了一下他關於印度問題的看法,杜鋒回答的倒也乾脆。

    “杜普萊克斯的土兵手段,法國人用好,英國人用也好。咱們就沒必要用。錫蘭、南洋的華人,人口足夠。要是印度有上百萬的法國人或者英國人,我看他們也不會招募土兵。”

    “至於說怎麼打,更簡單。拉一派、打一派。有矛盾,就跑過去找弱勢一點的站臺;沒矛盾,製造矛盾讓他們打起來。”

    “這印度如今和唐末差不多,節度使林立,藩鎮割據。再差的統一,在面對碾壓級別的外部威脅的時候,也比最好的分裂要強。”

    “想要成事,我看就得要插手印度節度使的爭鬥。無非是耶律德光要幽雲十六州舊事罷了。”

    “至於民心統治,亂世人,不如盛世犬。打來打去,若能割給土地,只要維繫稅收,保障和平,我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