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五七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

    此時以這件事略微考教一下,德川宗武算是過了第一關,至少不是那種慕虛名而處實禍的人。

    要是以往,的確是可以忽悠忽悠的。

    但現在,忽悠起來怕是極難。

    德川吉宗又道:“唐人又要求更易年號,此事可有先例?”

    “回父親,有先例。昔者,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政上表,亦自稱‘臣源義政誠惶誡恐,頓首謹言’。所用的,也是用大明之成化十一年,而未用本國年號之文明七年。”

    這倒不是提前準備的,而是他本來就博聞強識,又頗通古學、和學,所看書冊又多。

    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日多讀書,總有一天會用得上,好處也是極大。

    就像現在這種情況,一旦答出來,那定是能在父親那加不少分的。

    現在的情況,德川宗武內心也有計較,這時候就不要去考慮什麼“兄友弟恭”的形象了。

    都到這一步了,幕府將來需要的,不是一個懦弱的、兄友弟恭的守成之輩;而是一個銳氣進取、聰明伶俐,能施展才華的聰慧之主。

    幕府今後要面對一大堆的爛攤子,此誠千年未有之變局。

    至少,這是德川宗武認為的,若不然自己終究是沒有機會的。

    他已經知道了條約的內容,也知道在條約上,簽訂日期的時候,中日雙方各自用各自的年號,又道:“昔日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滿首次致書大明,說的是‘通好’。故而在後面,用的仍是本國應永年號。待得冊封之後,方用大明之年號。”

    “唐人此番作為,亦不過是覺得,這條約有些苛刻,不該對朝貢國用。所以,在朝貢之前,唐人其實亦承認日本國獨立,逼著簽訂條約,不是對朝貢國苛刻,而是對敵國苛刻;但朝貢之後,就要另有說法。”

    “如今唐人兵備強盛,非日本之所能敵。又兼日後開埠,昔者,藤原不比作《大寶令》,曰:天皇,詔書所稱;皇帝,華夷所稱。如今東西二天子、各自稱中華已無可能,唐人又最在意此事,故而天皇、年號之事,萬勿糾結。”

    “此等虛名,實靠武備。”

    德川吉宗又點了點頭。

    兩次輕微的點頭,在德川宗武看來,當真如久旱之甘霖,心頭那團火更盛。

    跪都跪了,也不差磕個頭了。要是都跪下了,還在糾結磕三個頭還是磕四個頭,那就是在小處聰明、在大處愚笨了。

    德川宗武的回答,很合乎德川吉宗的胃口。這種虛名虛禮,實在沒有必要耍這種小聰明,否則將來很可能因為這件事再挨一頓打。

    松平輝貞的密信上說的很明白,劉鈺告訴他,朝中一大堆的武將都盼著繼續打下去。

    有勝無敗的仗,誰不願意來刷一刷功勳?

    只是朝廷壓著,並無全佔日本之意。但真要是給臉不要臉,大順未必就不能繼續打,而且稍微換一下策略就是。

    整個九州島就那麼一小撮譜代大名,剩下的全是一群各有心思的,大順未必就非要出多少兵,拉一派打一派的本事還是有的。

    打到關東去、將軍輪流當。出力最多者、冊封日本王。舊地換新田,石高翻一番。大順要九州,九州諸藩之封地,換到本州,這有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