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七十七章 臚音

    既往不咎。

    白紙黑字,免得大順以後在這件事上找麻煩。剩下的給琉球定得罪,朝鮮一個都不沾。

    只是,朝鮮使臣感覺到,大順的宗藩政策,似乎要有大的變動。

    朝鮮使臣希望仔細聆聽一下琉球子的話,判斷出來大順今後的宗藩政策到底會是什麼樣。

    跪伏於地的琉球子尚敬,很快便根據劉鈺之前在那霸的“提點”,根據天子給琉球國定的四條罪,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鑑於琉球兵弱,一旦宗主有變,琉球也不能支持,而且遠隔大海,是以請求天子允許天朝海軍在琉球駐紮。

    琉球會出人修築軍港,琉球會出資建造兩艘戰艦,請天朝派人去擔任艦長,並且訓練琉球的水軍。

    鑑於琉球倭學興盛而漢學衰弱,琉球子懇求聖天子效前朝洪、永舊事,賜三十六姓於琉球,教化琉球百姓,興盛漢學,清除倭學的影響。

    鑑於琉球把島嶼割讓給了倭國,是愧對社稷,琉球子懇請聖天子征伐倭國,為宗藩雪恥,以彰天朝之威。

    另外當年日本掠奪了琉球的王室珍寶,作價五百萬兩,此些珍寶本欲獻給天朝,懇求天朝問日本要回這些珍寶,琉球願意獻給天朝。

    尚敬將這幾項說完,心道朝貢貿易的事,這時候也不要提了。

    不如好好表現,等到日後再提吧,現在說這個,這是不長眼力價。

    李淦聽完尚敬的請求,心道你也是個聰明的。

    第一項是軍事控制,第二項是文化同化,這兩項也正是天朝此時想要的結果。

    雖然劉鈺認為琉球的軍港,在大順拿到北海道、南洋之後,就是個雞肋,但考慮到將來的事誰也說不準,也算是一個保底的退路,花點錢就花點錢吧。

    第三項請求大順出兵,就算是為對倭開戰一事定下了基調。將來要戰爭賠款,那也是替琉球要的。

    此事,大局已定。

    這一次故意把儀仗擺在了正陽門,允許百姓旁觀,就是因為李淦受不了朝廷的廷議了,直接當著百姓的面,藉著天朝的自豪感,直接宣佈對倭開戰。

    誰要反對,誰就要冒著被百姓戳脊梁骨說是窩囊廢的風險。

    雖然明知道這麼搞是沒有退路的,將來一旦慫了,就會遭到極大的反噬。

    但李淦想的可不僅僅是日本的事。

    對日開戰,就算朝中有反對的,也完全可以壓住。

    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天朝顏面全無被騙了一百多年,琉球王哭著來京算作被迫告御狀,就算又反對聲也不成氣候。

    可是將來下南洋,那就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名正言順了。

    放任荷蘭人屠殺巴達維亞的華人之後再動手,有一利一弊。

    利是,朝中反對的聲音能夠被壓服,名正言順,誰反對就把誰頭上扣個大帽子。

    弊是,殺完人再動手,將來在南洋立足經營就很不利。

    問題是,劉鈺判斷,照南洋的蔗糖貿易和畸形的種植園經濟,荷蘭人最晚在兩年之內就必然要動手。

    這是經濟規律,是無法扭轉的。

    而兩年之內,可能並不是一個好時機,所以這一次要拖下去,默許荷蘭將巴達維亞的華人遷到別處,大順對此可以表示認可。

    如果這件事認可了,將來動手的話,朝中反對的聲音必然極大。認可荷蘭對南洋華人的遷徙、甚至派人去監督,那似乎就等同於認可了荷蘭在南洋的統治,到時候又不屠殺,似也師出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