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七十六章 內外有別

    若說是殖民地,那就更不是了。琉球也好、朝鮮也罷,不是天朝委派總督,而是當地王室世襲。

    若說是附庸國,有幾分像,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朝鮮琉球王是天子的臣子,但朝鮮的臣子不是天子的臣子。

    套用到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這算什麼?

    李淦之所以讓西洋使節先入京、琉球王后入京,也正是出於這種目的。

    當初齊國公問劉鈺俄國國書翻譯問題的時候,劉鈺很是坑了一把傳教士。

    那個寫著“regnumsina”漢法理王國的地圖,確實讓李淦感覺到了一種說不出的不爽。

    加之劉鈺的添油加醋,對西洋人動輒把帝國拆分成各個法理王國來畫地圖的事,李淦心中始終存著一絲警覺。

    今天這件事,就是要藉著琉球,來告訴西洋諸國,宗藩體系到底是什麼意思。

    之前的交流,總是試圖從基礎開始講清楚,力圖讓西洋人站在中華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可講起來太麻煩,既文化不通,解釋不清楚天下的概念,那就用事實化用到對外交流中。

    既分了“禮政府”和“外交部”,內外有別。

    內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外部的話,只要結果就是了。

    所謂結果,便是讓西洋諸國簽下條約,認同宗藩體系之下,大順擁有附屬國的外交、政治等種種權力,西洋諸國不得繞開大順和天朝宗藩接觸。

    果然,這是有效的。

    幾個西洋使節大約也看出來了這其中的意思。

    瑞典使節心想,此事與我無關,我瑞典最多在馬達加斯加有一群海盜,東亞、東南亞的事我們管不到,也沒有資格來制定國際法,只求貿易正常。你們說啥就是啥。

    英國使節則想,幸好荷蘭當年把他們驅逐出了東南亞和東亞,當年倒是差點在琉球建立商館,但天啟元年就撤走了,之後再也沒去過。而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再怎麼說也不可能是你的藩屬國,此事也與我無關。

    葡萄牙貢使心想,西班牙惹上麻煩了,蘇祿可是大順的朝貢國。至於東南亞,當年我們是有些勢力,可是被荷蘭人趕走了,這事也和我無關。

    使節們各懷心思,除了荷蘭和沒到場的西班牙之外,誰也沒把手伸到東南亞。即便英法在明朝的時候伸過來過,但都被荷蘭人趕走了,這時候自是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誰也不想招惹此時的大順,開關貿易之後,競爭激烈,大順可以決定對誰禁售,或者直接驅趕商館。

    何必為一些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去損害自己的利益呢?葡萄牙為了保住澳門,在能外交的情況下仍舊朝貢,這時候對大順沒事找事,那不是傻嗎?

    雖然基於文化差異,他們不能夠理解天朝的概念,也不能理解宗藩的含義,但卻用他們自己熟悉的思維方式,明白了大順要表達的意思。

    西洋人終究不是朝貢體系之內的。

    對朝貢體系之外的西洋人來說,這一次只是大順在宣示一下所有權。

    但對同樣處在朝貢體系內的朝鮮而言,卻看出了幾分殺雞儆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