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五零章 故智新解

    這幾天關於參謀班的猜測和討論越來越多,按著“有制之軍、無能之將”的想法,越多的人認為這個參謀班要培養的是將來“運籌帷幄”的人。

    但吳芳瑞覺得,運籌帷幄還算不上。

    比如劉鈺之前說過的,行軍路線、紮營安排、行軍距離等等這些,參謀們可不是運籌帷幄,而是要制定出詳盡的計劃,做好周密的安排,以確保主將即便昏聵,也能夠保證行軍不亂、紮營不亂。

    至於更高深的運籌帷幄那樣的級別,恐怕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學會的,至少要在戰爭中磨礪才行,現在只是打基礎。

    根據這些天的觀察,吳芳瑞大致也看出來了劉鈺的練兵策略。

    以步兵為例,假使要訓練一個五千人的大營,先把參謀班、騎兵班等挑走,剩下大約四十名候補步兵軍官。

    這四十名候補軍官,配上一二百名跟著一起訓練了三個月的良家子兵卒,組成一個連隊,繼續訓練最基礎的隊列、轉向、步幅、裝填。

    四十名候補軍官,輪流擔任輪值的連長。

    明年初,募兵一千,原來的良家子兵卒擔任伍長,原來的候補軍官擔任哨總排長。

    重複之前的隊列、轉向、步幅、裝填、刺殺等內容,以一教五。

    後年,保持規模,訓練陣型、變陣,選拔新的伍長、優選連長。

    大後年,募兵五六千,繼續以一帶五,練習隊列、轉向、裝填、射擊等。

    再後年,練習陣型、變陣、配合、行軍。

    如此五年,軍成。

    這倒是與吳子的練兵之法暗合,想想似乎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人的精力有限,而劉鈺又分身乏術。

    海軍那邊還好,有不少據說是見證過羅剎國海軍從無到有的人,也有不少被劉鈺稱作可以“青史留名”的艦長。

    但陸軍這邊,舊的軍官劉鈺根本不用,而且體系也和新軍完全不同。

    完全捨棄不用,就要從零開始。

    吳芳瑞心想,劉大人這是自己先當連長,然後把每個人都教成連長,再讓他們去當連長。

    這辦法雖是笨,可卻真的有效,只是若古之名將看來,可能會哂而一笑,以為太笨。

    如今終於開始教一些不傳之秘,之前是教知其然,現在要教知其所以然了,所以不可能再一個人教一百多人,要選拔出真正傳承的二十人,否則教不過來。

    那些被扔到步兵班的,只怕按劉大人的說法,只要知其然就夠了,完全不必知其所以然,是這一批候補軍官中的殘次品。

    只要會整隊、隊列、變陣的時候知道自己的連隊在大營中該怎麼轉向就行。

    甚至……不需要思考,因為真正的大戰不會以連隊為單位,連隊只是整個營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單獨行動。要做的就是在營隊軍官下達命令後,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如何達成營隊的命令。

    至於騎兵、炮兵和工兵,更不可能是劉大人的嫡傳。

    想到這,吳芳瑞心裡堅定起來,無論如何也要考入這個參謀班,這才是劉大人的嫡傳弟子。

    將來真正選拔營隊主官,肯定是要從這裡面選。

    這樣想著,難免盼著,摩拳擦掌。

    然而,等到真正考試的那一天,吳芳瑞懵了,或者說所有的學員都懵了。

    沒有試卷,沒有標準,而是劉鈺花了十天的時間,一個一個的單獨談話。

    談完話的人,直接被送到劉公島,禁止和沒被談話的人進行交談。

    吳芳瑞記得自己被談話的內容。

    最開始問了一些前幾天學的內容,就是對騎步炮三兵種配合的簡單認知。

    問完了這些後,問了問對燧發槍配刺刀的優勢到底在哪的理解。

    這個問題劉鈺之前是講過的,似乎有標準的答案,但是吳芳瑞在講完標準答案後,還是大膽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認為,除了之前說的優勢,還有一個就是戰場上行進的速度。火繩槍和矛陣,必須以很慢的速度前進,這樣才能保證配合不會脫節。一旦出現脫節,則可能讓敵人抓住機會。”

    “即便敵人的側翼出現了弱點,這種厚實的大陣挪過去的時候,敵人可能已經補上了漏洞。可要是不列陣前進,即便有漏洞,沒有陣型也是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