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二五六章 分歧(一)

    終繞不過去的問題,還是‘人口’。即便李剛主亦重視工商,但他所見,士、工、商等,終究容不下天下許多人口。”

    “因為李剛主等輩,認定非農行業,容不下許多人,於是於均田法上,亦有許多糾結處。”

    “我聞愛卿於顏李之學,時而親近、時而反駁。這農,與士工商人口事……你們之間雖有分歧,但這分歧的根源,依朕所見,究其根源,亦不過是將來畝產多少的分歧。是否相信將來畝產五六百斤的分歧。”

    “但愛卿於威海練兵,則行鯨海移民事;於松蘇變法,則行南洋開發事;于山東治河,又行扶桑移民事……說到底,還是愛卿即便認為將來畝產五六百斤,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士、工、商等職,依舊無法容納太多人口。還是要靠移民來解決這些事。”

    “那麼愛卿於復古儒生的想法,到底是什麼態度呢?”

    “農、工、商,這等問題,愛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態度呢?”

    所謂儒家的復古派,其實就是儒家文化圈的改革派。這一點,全世界都一個鳥樣。

    新教是基督教的原教旨派,是改革派。

    哇哈比派,在這個時代,其實也是綠教中的改革派。

    乃至於儒家文化圈,不管是大順的古儒派、日本的復古派、還是朝鮮國的實學派,歷史上,他們都是改革派。

    託古改制,和歐洲啟蒙運動中的“東學西漸”、“借東諷西”,其實都是一樣的玩意兒——包括文藝復興,其實也算是一種託古改制。

    無非就是先創造出一個理想國,然後把一切好的東西,加在這個理想國裡。

    至於說託古改制,還是外面的月亮圓,其實是一回事。

    反正,三代之古、與大洋彼岸,在這個時代,其實一樣遙遠,編就是了。

    大順喜歡託古改制,和中世界晚期搞文藝復興這種託古改制,本質上差毬不多——即生產力沒有飛速發展,而人的壽命有限、考古學不夠發達、歷史記載的單薄,使得改革派可以將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放於古代。

    而啟蒙運動中的東學西漸,則是因著這百餘年歐洲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英國農業畝產從90斤飆升到120斤,增產達30%,這是肉眼可見的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意識到的生產力在不斷進步。

    由於意識到了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從而使得“託古”的說辭,有些忽悠不動人了,於是改為在本國的外面,製造一個理想國。

    簡言之。

    託古改制,是源於生產力的停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即便發展,但緩慢到一個活六七十歲的人無法感知到生產力在進步的狀態下,自然會把改革寄託在根本無法考證的古代——在考古學等不足、生產力停滯的狀態下,人們會認為古代的生產力和現在一致,從而可以託古,而達“假設生產力和現在一樣,但國人的生活水平遠高於此時”的三代之治。

    當然,實際上,一個漢唐宋元明的人,假若真回到三代之治,那生活水平,哭都沒地方

    哭。託古改制的前提,就是假設三千年前的三代之治時代的生產力,和此時沒有任何區別,於是得出了“三代之治為啥那麼好、現在為啥那麼差”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