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二一二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

    可同樣的,非開國皇帝的話,威望達到頂峰的此時,時間也已經不多了。

    李欗知道自己並無繼承的哪怕萬分之一的機會,不管是身體殘缺還是兒時受洗的經歷,都絕對不可能。

    而他的兄長,如今的太子……

    有些事,他爹憑藉極高的威望,說不定能辦成,雖然其實仍舊很難,但最起碼還有萬分之一的可能;而同樣的是,他兄長來辦,則肯定、一定、必然會辦成王莽改制。

    他能想到的辦法,無非還是“八府巡按”那一套。

    朝廷直接組建精幹的審查隊伍,一個縣一個縣的來,直接從朝中抽調和地方沒有瓜葛的人選,精確審查移民的資格。但這背後,還要涉及到人移走之後,是不是均田、是不是重改稅制、是不是要取消土地制度下的佃農人身依附等等。牽一髮動全身,一個縣若動,作為樣板,其餘地方的人,肯定會有所反應。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李欗覺得,別看如今大順在大西洋上獲勝而歸,但對李家王朝來說,只怕真的就是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最後繁華,之後就是混吃等死、等到週期到來了。

    他終究還是沒想到一件事:劉玉之所以沒有選擇繼續改革,因為劉玉打心眼裡對大順李家王朝,已然是隻剩下三句話:治不了、沒救了、準備告辭了。

    其實走到這一步,《凡爾賽和約》對大順而言,實際上為李家王朝準備了兩條路。

    一條呢,就如現在的實學激進派所設想的,利用海外的幾十億畝土地——後世加拿大的草原三省,種包米和麥子,足夠保證五千萬農民過上殷實的生活,更不用提美國的小麥和畜牧業混合農業帶——完成均田大業。

    另一條,則是利用和約拿到的歐洲市場、印度市場、東非市場、中東市場,抗住所有的壓力,完成工商業轉型。靠著這些市場,完成沿海地區的工業化轉型,走出一條和過去的小農經濟截然不同的道路。

    甚至,如果說,將這兩條路融合,既要工業化、又依靠移民洩壓閥來減輕工業化對小農經濟的衝擊之痛,那麼自然是最好的、最完美的、甚至可能是低烈度的、也就死個七八百萬人就能完成的巨大變革——聽起來挺嚇人,但實際上,要真是隻死個七八百萬人就能完成,他將是一個足以標榜史冊的偉大人物——因為如果按照這裡說的七八百萬人的死亡標準來算,並不誇張,英國死了多少人?那點人口,不提愛爾蘭、蘇格蘭、更不要說孟加拉大饑饉,這些都不算,只說英國的宗教害迫死了多少?雅各布派延綿幾十年的起義和大鎮壓、以及非聖公會的異端被迫移民的高死亡率,又死了多少?圈地運動後的契約奴遠渡重洋更死了多少?一個弗吉尼亞公司早期號稱“三年所有人都要換一茬”的死亡率有多高?第一家水力織布廠裡的“裝滿了葡萄彈對著工人區的、隨時可以點燃炮擊的兩門大炮”,現在還在廠區遺址當文物呢。

    但顯然,這兩條路,大順李家哪條也走不通。

    華夏可以走通,前置條件依靠著《凡爾賽和約》,已經基本滿足了。

    但大順李家王朝走不通。

    正如後世人所評價的那般:俄國人會攻破柏林,把旗幟插向國會大廈,但羅曼諾夫家族是看不到的。

    即將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對大順而言,其實一共解決了兩件事。

    北美的土地、移民週期的緩衝。

    歐洲的市場,好望角以東的勢力範圍劃定。

    有些道理,在英國說,是很容易說通的。比如說,只要全面工業化,就能解決大部分人的生計,只需要有一個三千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市場,那麼一切矛盾就都澹化了。

    同樣的道理,在大順說,是很難說通的。很多實學派的人相信,工業化是未來,但這個未來是多遠?

    大順的土地,如果保證“每個農業人口的鐵器牛耕時代的勞動極限”,那麼只需要6000萬農業人口。剩下三億人,全都從事工商業?

    以後世的角度,覺得問題不大:三億人從事工商業而已,這不很正常嗎?

    以現在的角度,哪怕劉玉一直“判斷準確”,但這話……真正篤信到深信不疑的,真不多。

    資本,要按照他們的需求,改造整個世界。

    而改造,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以印度為例,“未經改造”之前的印度市場,只能“養活”最多20萬大順的工業人口。就現在來說,就是這樣。

    這個改造的過程,就不得不質問一個問題:大順,包含在這個“要被改造的世界”之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