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一一八章 死與復仇(十八)

    除了理想化的《管子》裡面有這種思維和明確辦法外,其餘的很少見,而且也確實很少實踐。

    1699年,出臺《愛爾蘭羊毛法》,愛爾蘭禁止出口呢絨、所有呢絨製品由英格蘭提供,招致了愛爾蘭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愛爾蘭人拒絕穿呢絨,選擇穿亞麻布。

    1701年,東方棉布被東印度公司向英國傾銷,各地的紡織業者、羊毛商人、圈地養羊的圈地貴族,都很不滿,爆發了反抗運動和燒燬東方棉布運動,第一次棉布禁止令出臺。

    1721年,第二次出臺。

    1725年,蘭開夏的棉花紡織業開始有所發展,但因為技術不足,是以紡出來的棉紗,只能做經線,不能做緯線。

    這是西歐棉紡織業的開端,為什麼會出現在蘭開夏?因為……蘭開夏的氣候比較溼潤,使得紡織成的棉紗不容易斷,想要學此的法國怎麼也搓不成,因為法國的氣候比起蘭開夏更加乾旱。

    1733年,蘭開夏等地的棉紡織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依舊無法競爭過東方棉布。於是,《曼徹斯特法案》出臺:英語詞彙的特殊性,純棉布是calicoes,是非傳統的;曼徹斯特、蘭開夏的布,是fustian,是傳統的。這也是為什麼劉鈺可以搞專門出口的低端混紡布走私的原因,正規松江布是calicoes、他用羊毛亞麻等搓進去的出口布是fustian。

    至今為止,也就是靠著《航海條例》、《棉布禁令》、《裹屍布法》等等,從生到死的一整套法案,把本國的紡織業發展起來。

    並且依靠著殖民地——主要是北美,北美也算是片帆不得下海,不能去買荷蘭法國的布料,只能買英國產的劣質布,由此保證了英國紡織業的發展。

    這裡必須要再說明一下:珍妮機大順用不了,這玩意兒只能做經線,而且這玩意紡出來的紗做的布,在大順一匹都賣不出去,都不用松江布,就曹州曲阜等地的農家布,都能把這玩意的打出屎來,不管是價格還是質量。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後,北美一開始也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拒絕穿英國運來的布,鼓勵婦女自己用紡車紡紗、織布。

    1779年,走錠精紡機,也就是騾機出現,英國布第一次在“質量”上,和印度持平,但還不如中國。

    算生產效率,已經高過了中國和印度。但是,因為物價問題,在價格上,依舊毫無競爭力。

    隨後,英美開戰,英國無法從美洲獲得棉花和靛草,於是大量投資印度,種植棉花和靛草。同時再用軍隊和關稅控制,摧毀印度的手工業。

    到1826年,已經有英國人看明白什麼叫殖民市場了。

    【如果沒有東印度公司的武力統治,曼徹斯特的工廠在一開始就會停止,甚至不可能再次啟動,即使是蒸汽的力量。】

    【這一切是由印度製造業的犧牲創造的。如果印度獨立,她本可以進行報復,對英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從而保護自己的生產產業免於毀滅。】

    【但,現實中,這種自衛行為是不允許的。】

    所以,此時大順內部,如劉鈺等人,對威廉·皮特的評價,是不怎麼高的。

    因為威廉·皮特的政策,從後世的結果看,的確是造就了英國的繁榮。但這屬於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皮特自己並不重視印度,而是依舊把未來賭在了過去經驗的“鱈魚、白糖、菸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