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三十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

    如果可以,買地囤地行不行?

    就大順這個鳥樣的組織力和統治水平,能做到“只允許開廠、不允許買地”?

    土地制度問題不解決,這裡面全都是麻煩事。

    如果不行,那這不是鼓勵地方的分化、對抗,產生地方勢力?

    一旦地方勢力產生了,他們必然會琢磨著固守省界,防止外來的商品衝擊他們。要到放開的時候,多半也是一場腥風血雨,地方勢力怕是可能要獨走。

    劉鈺也不是瞧不起太子,這幾件事,太子其實一個都解決不了。

    現在大順的情況,是原始積累沒問題了、技術也有了、世界市場和原材料產地也穩住了。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問題,是民族資本買辦化,一群廢物,軟弱不堪,力量不足。

    可這玩意兒力量足了,並不代表能平穩過渡、無傷轉型啊。

    反過來說,這玩意兒力量足了,不是意味著小農經濟的毀滅加速嗎?

    說到底,還是這大約兩三億人的小農,他們是人,而且有相當強的反抗傳統。

    是不是可以和他們說,為了偉大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你們自己乖乖餓死吧。

    說是可以說,但手長在人家手上,人家直接斬木為兵,轉身就近上了大別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這裡面的邏輯是,半封建本殖民地的狀態下,民族資本脆弱,他們擔不起大梁;可對小農、佃農而言,區別在哪?

    所以劉鈺當然是非常支持國內免關稅厘金的,而且非常希望把農村衝擊到普遍破產、小地主全面貧窮化的地步。逼出來一場天翻地覆的條件。

    逼的越厲害、貨幣化的稅收越深入、廉價商品越衝擊,種糧食收的租子就會越來越高。

    表現在松蘇,就是佃戶受不了了,普遍退佃。要麼做工,要麼以類似契約奴的身份去關東、南洋。一省,還有各省鹽稅、江西瓷器外貿白銀、福建茶葉外貿銀、絲綢外貿銀等,還靠海,這倒還能解決。

    表現在內地,做工容不下,去南洋還是去關東,他們也都去不起。

    理論上,大順朝廷在理論上也能解決這件事。照著一年百十萬的人口向外遷民,保證留下自耕農的人均土地在三四十畝,這肯定轉型起來比較容易。

    人均三四十畝的土地,不至於破產,還能活下去,轉型起來賊簡單,還能迅速擴大內部市場,促進工商業發展。

    現實是……沒那麼多。

    再或者,消滅地主,取締地租,搞均田。保證每個農戶擁有一定量的土地,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完成轉型,明確工業化的目標,也行。

    但劉鈺看了看太子,覺得這兩件事……太子還真就做不成。

    那太子問他對這條鐵路的看法,劉鈺只能說,全是好處,一點壞處都沒有。

    你看,既保證了經濟作物、棉花原材料等沿線售賣,使得百姓“務本”,不去種這些經濟作物,免得糧食不夠吃。

    又可以保證除了災荒,可以賑濟,有利於朝廷之統治。

    反正大問題你也看不到,也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