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二十四章 木牛流馬(十)

    松蘇那群新崛起的人,也一樣靠不住。

    更希望太子明白,他在上次南巡時候,看到資本以織布機下鄉的形式沿著運河快速蔓延時候的警惕。

    大順不產白銀,白銀是外來貨幣,卻又是大順的法定繳稅貨幣和流通貨幣,一旦放開管控,松蘇積攢的外來貨幣,會瞬間讓大順的土地兼併問題翻個幾十倍。

    而只靠那些守舊派的大臣,大順一年也就收個兩千萬兩白銀,事功派就可以徹底回家睡覺了,根本沒有他們存在的舞臺了。

    因為沒錢,大順折騰不了,無功可事哪還有什麼事功派了?

    事功之臣沒了,最後朝堂裡從打對對胡,變成打清一色,那這王朝也基本到頭了。

    爛成一團泥,慢慢腐朽。

    太子應該明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小民,可以在太祖皇帝高舉義旗的時候,一起推翻前朝。

    小民,亦可以在新時代威脅到舊的一切的時候,他們也有可能最堅決地站在皇權身邊。

    水可載重,亦可覆舟,其精髓,是民本,牧民。民本不是兼相愛交相利,也不是人人不要拔我一毛,也不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不是一回事,因為是要分水和舟的,水非舟,舟亦非水。

    當然這是統治之道上的東西,皇帝覺得自己還有時間,太子應該還能學明白。

    谷昧

    而至於統治之術,利用鐵路、長江、黃河、海軍、將天下分割成幾塊,使之在西邊的起義不會影響到中原、在東邊的暴亂不會越過荊楚,這也是鐵路之於皇權的意義。

    最終放在第一條鐵路到底應該修到哪,這件事也就可以說的很清楚了。

    黃河決口,是有規律的。

    從宋開始,黃河決口就是在河南、魯西南這個範圍內,反反覆覆。

    曹縣、菏澤、蘭考、鄆城,就這幾個地方,基本上只要決口,肯定就是先把這邊衝一衝。

    大順的百姓讀《水滸》讀的非常喜歡,但大順的百姓,其實是不知道什麼叫八百里水泊梁山的。

    因為寫《水滸》的時候,八百里水泊梁山,真的存在。

    而大順的百姓看《水滸》的時候,因為漕運,一條大堤出現在黃河北岸,加上明順以來一直默許的“保北不保南”的保漕運的治水策略,梁山泊的八百里已經成了個傳說。

    這個變遷,是現實的統治的選擇。

    而於此時的現實之下,真要是黃河北決,大順會選擇讓黃河復南嗎?

    讓黃河在大順的財稅重地氾濫?

    這本身,就是一個和當初為了保漕運而默許的“保北不保南”一樣內核的選擇。只是形式因為現實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

    大順已經開始修一條類似於太行堤之類的東西了,只不過這個太行堤,是在河的南邊,而不是北邊了。

    “由今之河,無變今之道,雖神禹不能為功。使南河只可遷延日月,無藥可治,人力縱不改,河亦必自改之”。

    這基本上已經是大順這邊,在解決了運河問題之後,破開了諱疾忌醫的這個傷疤之後,有識之士的共識了。

    只不過,這些有志之士,過於“有識有膽有魄”了,琢磨著有錢的話,不如直接挖一個從北邊入海的河道,人工改道得了。反正人力縱不改,河亦必自改之,挖唄。

    大順吸取宋時教訓,並不認為人工挖一條黃河河道,是大順現在能搞明白的工程。瞎雞兒挖河,這個風險太大。

    而如皇帝所言,黃河不會閒著沒事幹決口的。

    大順在解決了運河漕米問題之後,治河的效率比以前要高。伴隨著玉米、高粱等秸稈作物的普及,修堤壩的材料也比以前豐富了。

    所以,皇帝的判斷是有道理的。

    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黃河決口,那麼這不是隻考慮黃河決口的事。

    而是顯而易見地,河南等地,肯定是遇到了大洪災了。

    小洪災不至於搞出來黃河決口。

    屆時。

    上游是洪澇。

    到了開封菏澤一帶,則可能是黃河決口。

    而淮河的洪澤湖問題,大順也只是湊合著解決了一點點,實際上水位依舊高,淮河上游洩洪還是有問題。

    也就是說,一旦出了這個事,必然是一場波及淮河、安徽、河南、魯西南、冀南、魯北等大片地區的大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