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九章 理藩學(中)

    對大順而言,這種問題想要避免,根據傳統,自然是依靠科舉制度、明確的官員選拔、異地上任制、充足的生員舉人等後備官僚儲備,來解決這些問題。

    孟加拉是沒有這一套制度的,官員是可以被統治者隨時替換的,所以這些人與新的軍事集團合作,推翻了上一任節度使。代價就是西拉傑的姥爺,要承認這些官員取得的柴明達爾徵稅區的合法性和世襲寡頭的地位。

    因為奧朗則布和馬拉塔人的戰爭,國庫不足,於是派了改革派總督來孟加拉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驅逐當地豪強、用官僚代替當地舊貴族、清查土地;莫臥兒炸了,節度使自立,官僚集團想要把“被任職”變為“世襲”,與新的軍方勢力合作,推翻舊節度使,獲得世襲寡頭地位。

    原本的中小柴明達爾,在這次改革和混亂中,紛紛完蛋。大魚吃小魚,最終搞出來了14個大柴明達爾。

    這個過程,在於中小柴明達爾是沒有話語權的,他們沒有避稅和逃稅的能力。

    而那些寡頭集團,是有避稅和逃稅能力的,最終結果就是大量的農民,選擇遷到有能力的大柴明達爾的手下。

    入鄉隨俗,是很簡單的。

    如果大順只是來收稅,真的很簡單。

    就算不進行任何改革,只是繼承緣由的稅收標準,一年1600萬盧比,一個小小的孟加拉,其實已經很多了。庫平兩和盧比的含銀量對比,大約是一半一半,在3比8之上。

    況且這還只是一個孟加拉。

    而且這裡的氣候條件、耕地數量,其實比大順的大部分地區好的多。歷史上,1800年代,這裡困窮農的標準,是一戶15比格,也就是60畝地;而安逸小農的標準是45比格,也就是180畝。

    畢竟,印度次大陸的可耕地面積,比大順的核心區,要多的多的多,但人口現在和大順還差好大一截。

    應該說,可壓榨程度還是很深的。

    但牛二顯然並不想簡單地入鄉隨俗,只是來收點稅。

    某種程度上來說,牛二更像是大順國內的一些“真正的儒生”,都期待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區別只是,大順國內那些儒生唸的經,是十三經。裡面對於美好世界的構想,依託的是商周時候的經濟基礎所幻想出來的。

    他們在王莽時代嘗試過,但失敗了。

    而牛二這群人,他們所看到的未來,所希冀的將來,是劉鈺這些年潛移默化灌輸給他們的、一種截然不同於十三經的、適應此時生產力水平的未來。

    至於這個未來的主體,是誰,自然有分歧。

    是整個天下的人民?是國內基本盤的百姓?是諸夏之民?是農民?是商人?是資本?還是別的什麼……

    他們這種人內部,是有分歧的,但大部分人迷迷糊糊地構建出了一個抽象的“國家”概念。

    在他們所理解的未來中,或者他們所理解的“三代之治”中,印度的模樣,應該是劉鈺這些年一直給他們所灌輸的那種——為大順提供棉紗、稻米、黃麻;同時為大順的工商業,提供一個購買商品的市場。

    皇帝想要在印度徵稅,這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單純地在印度收稅,是否更接近在他們頭腦中已經逐漸成型的那個模糊的未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