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七章 我殺我自己

    國家是不能簡單的擬人化的。

    這場圍繞在英國議會的博弈,是各方資本勢力的明爭暗鬥,彼此間的利益很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

    這甚至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資本的問題。

    在商業資本之內,還有再細分。

    有壟斷特權的東印度公司;沒有東方貨物貿易權、但卻能從北歐拿貨的西印度資本,二者之間也是有矛盾的。

    西印度資本,和中國之間,沒啥過不去的坎你中國的手工業再牛批,你能把白糖賣過來嗎?賠死你。

    但是茶葉之類的東西,我西印度群島又不產,憑啥錢都讓東印度公司的人賺了?你就大膽地往瑞典運貨,我這邊賣糖的時候,回去也不空船。

    如果把英國擬人,這個矛盾能不能化解?

    能,理論上,只要工業革命的程度達到閾值,物美價廉到東印度公司船上裝棉花和生絲而不是棉布和絲綢,就可以把這個矛盾解決。

    但現在,務實一點……《曼徹斯特法案》這麼久了,蘭開夏的棉布質量和效率,比得過孟買蘇拉特了嗎?並沒有,並且短時間內也不見得可以。

    原本歷史上,瑞典東印度公司資本不足、丹麥東印度公司運力有限,即便這樣,依舊引發了嚴重的走私問題。而現在大順與瑞典、荷蘭合作,大批的貨跑到北歐去了,資本充足、貨源保證、關稅清晰、運力提升,問題更大。

    所以,這就是劉鈺說的,也是東印度公司內部一些清醒者所意識到的。

    留給東印度公司的時間,不多了。

    他們必須孤注一擲,砸在印度。

    他們和大順之間,想要妥協合作太難了,因為他們的真正利潤,來自於國內的壟斷特權。大順想要的,是廢掉他們的壟斷特權,要……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英國的商業資本可以當買辦。

    但自由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必死。

    所以如果不能解決國內工業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並且可以預見這個現實將持續幾十年,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借用印度更高的手工效率、更廉價的人力成本,來替代、競爭中國的手工業生產能力。

    這是選擇全面開戰、把大順的東南沿海全部屠光、且全滅大順的艦隊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外,最可行的實際一點的辦法。

    只要印度的產品足夠便宜、質量過關、產能充足,那麼就沒人用中國貨了,那麼東印度公司就依舊還把控著壟斷權的收益。

    否則,西印度那群人,會把英國賣個好價錢的。

    哪怕是站在英國擬人化的角度,東印度公司的意義,也是巨大的。因為如果沒有東印度公司,那麼剩餘的商業資本,會迅速聚集成一個買辦集團,和大順拉近關係。

    某種程度上,東印度公司也是英國在往商業資本里摻沙子,雖然他們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

    這就是授予壟斷特權的意義,迫使東印度公司的資本,站在中國商業資本的對立面。

    沒有這個壟斷特權,英國的商業資本、西印度資本集團,北美殖民集團,會立刻和大順的商業資本合作,賣掉英國的工業資本、賣掉英國的關稅,並把龐大的殖民地市場,賣出一個讓他們滿意的價格。

    而因為這個壟斷特權,東印度公司只能選擇和中國商業資本為敵,並且嘗試在印度加大投資,試圖擺脫對中國貨物的依賴。

    而這,又迫使東印度公司的資本集團,不得不選擇全面控制孟加拉,並且要迅速擊潰法國在印度的力量,從而用最殘酷的劫奪制,壓低成本,保證拉傑沙希的絲綢能和松蘇絲綢競爭、保證孟加拉的棉布能和松蘇棉布競爭。

    玄學一點的宿命說法,英國人在《烏得勒支條約》之後的奴隸貿易和加勒比蔗糖發展,招致了巴達維亞蔗糖危機,最終導致了華人錫蘭大遷徙。

    而現在,他們被逼著對法國下狠手,動手越快,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危機越快來臨。他們雖然意識到了留給東印度公司的時間不多了,卻沒意識到,讓大順在印度遲遲不動手的原因,恰恰是因為他們認為是阻礙的法國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