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八零八章 上國心態(六)

    孟松麓轉述了其學派的標準答案。

    然後就指著眼前剛剛竣工的從阜寧到南通的運河,說道:“自古以來,未曾有開河而不傷民者。”

    “而這條河,一舉四得,卻不傷民,皆賴閒民之力。”

    雖然說,他們學派的復古授田嘗試,被這幾年的大基建搞得很狼狽,但孟松麓還是對這條運河讚許有加,承認這是一條基本不傷民的運河。

    權哲身沿途北上,也能感受到這條河的好處。

    這條貫穿淮河人工河道與長江的運河,綿延數百里,南北縱橫。

    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條東西向的分支。

    將整個淮河,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方格。

    這些方格,既可以灌溉,也可以通船。從工商業的角度,航運和棉花灌溉,都是這條河的好處,也是墾荒的那些人願意出錢修的原因。

    但在工商業之外的好處,終究還是從蘇北到長江的百萬百姓也得到了實惠。

    這條河是沿著過去的范公堤修的。

    西邊是河。

    挖出來的泥土,堆積在原本的范公堤上,形成了高高的堤壩。

    堤壩上,二期工程還要藉助堤壩,在范公堤上修一條有厚路基的路。

    雖然海岸不斷東移,范公堤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大的價值了。

    但是,作為海潮的第二道防線,這條靠著運河的泥土堆積起來的新堤,還是給了數百萬人口極大的安全感。

    即便是遇到數百年一遇的大潮災,運河土堆積起來的加固的范公堤,也能確保潮水到此為止。

    無論怎麼看,修運河都是沒錯的。

    哪怕,那些資本出錢修這條河的目的,壓根沒考慮二道海潮、內部阻水等民生問題。

    但結果在這擺著,確實使得百姓受益。

    而且這條河也算是江蘇一系列改革之後的一次成功嘗試,算是真正貫徹了“募役法”的改革。

    對這條河,孟松麓不吝溢美之詞的。

    “此河既通,不提棉花豆餅小麥的運輸。”

    “只說資本沿河北上,河流兩岸,皆可得興國公所言的工商之利。織機下鄉,棉紗下鄉,兩岸百姓的生活,十年之後,亦可與南通周邊看齊了。”

    “哪怕是我們的鄉約村社,也可受益。”

    “但是……”

    溢美之餘,孟松麓很自然地話鋒一轉。

    “但是,如齊可得魚鹽之利;秦若學齊,便是刻舟求劍了。”

    “是以習齋先生,才要講實學。將欲動而立功者,不可不知天文、地理、輿情等等。知此學問,方知何事可做,何事不能做。”

    “我言,欲富,先挖河、修水利,此正道也。”

    “然而,閒民在此、與閒民在彼,這又不同。閒民事,江蘇可以這樣做,別處未必可行。”

    “鹿庵兄還是要得其意,而不該學其形。”

    “秉實學,知地理、經濟,然後方可救世濟民。”

    “上國之大,西抵黃沙、東延滄海。各處之不同,非朝鮮一國所能比。”

    “聖人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而改之。”

    “然於鹿庵兄,此番上國求學,當擇適者而從之。江蘇之善,於江蘇為善,為別處為惡。此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此間道理,又非要知本土國情地理,懂經濟學問,方可分辨何等可用、何等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