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八零七章 上國心態(五)

    當然,追道統,和影射顯學,這都必須是經歷了大順開國和之後改革的儒生才能理解的東西。

    權哲身還聽不出來這種和百餘年的歷史相嵌套的東西。

    對孟松麓所言的興水利一事,倒是頗為讚許。

    只是,兩邊的情況多有不同。

    至少在淮南地區,大順這邊興修水利的主力,已經是“閒民”了;而朝鮮國的土地制度擺在那,註定了興修水利只能依靠奴婢和徵發勞役。

    而“閒民”,又意味著這本身就是星湖學派的夢魘閒民都是農村破產的農民和退租逃荒的佃戶。而星湖學派在左右分野之後,星湖左派一直試圖致力解決的,是土地兼併問題,並且思路還是很明顯的向後退的那種思路。

    其實即便是大順這邊,在開國之初和明末思想激辯中,往後退回到明初那種固定身份的狀態,也一度成為主流。

    但最終,頂不住蜂擁而進的白銀,也頂不住江南地區已經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這個退回到明初嚴格身份制的想法最終也沒有立住腳。

    至少從眼前看來,似乎大順這邊解決了土地兼併帶來的“閒民”問題。

    持有往回退和復古想法的人,都是激進的改革派。只是,改革的方向,是往前還是往後的問題,但肯定不是保守派。蹲在原地前後小幅擺動一下的,才是保守派。

    權哲身這種激進派,未必真的想要全面復古,只是因為自己找不到往前走的方向,心裡又對社會不公極為不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往回退,從先儒的學問中尋找解決方法。

    他們和大順這邊的人是不一樣的。

    作為文化圈的次生成員,他們身上不用揹負道統這個負擔。

    是以,他們的想法往往是不怎麼“正規”的。原本歷史上的基督教問題,就能看出端倪平壤成為東方梵蒂岡的源頭,就很奇葩。權哲身這些接觸到基督教書籍的士大夫,不是“加入”天主教,而是自創了一個朝鮮教區。不管是牧師還是教區主教,都是壓根沒有天主教廷參與,自己照著基本翻譯成漢文的書,自己創出來的,全程自封。

    這也算是後世那邊邪教氾濫的一個歷史淵源吧。

    如今權哲身看到江蘇的改革成果後,內心其實已經有所動搖,心想是不是能走這條路呢?

    出於這個想法,權哲身問了一下孟松麓。

    “孟兄,你對閒民如何看?興國公的改革,在這裡造出了海量的閒民。可現在看來,閒民似也無甚大害?先儒以為,閒民乃天下第一大患,此中分歧,孟兄如何看待?”

    孟松麓對這個問題,其實也真的是不好回答。

    因為,這裡面的根本問題,就是江蘇的模式,是否是可以在天下推廣的?

    亦或者,江蘇的改革,只適用於江蘇一地?

    如果是前者,那學派還折騰什麼呢?不管是富民,還是制度,甚至實學,都不用他們管了,那他們存在的價值只剩下道德教化了?

    如果是後者,那問題就大了,就需要分析、弄清楚,這種改革為什麼在江蘇行、在別處就不行?

    現在權哲身問出這個問題,孟松麓還是用學派的“標準答案”,回道:“若只說江蘇一地,閒民,未必是壞事。”

    “知江蘇一地,政抑閒民,其義非也。所謂閒民,先儒之謬說,夫閒民不可少也。”

    “有閒民,然後傭賃可得也;有閒民,然後行走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