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七二零章 割裂(二)

    人群裡的一個年輕人嘀咕道:“人都說,這學新學的,一流的去科學院,二流的當軍官。咱們是一去不得科學院,二考不進軍校。”

    “可說起來,有個屁用啊?”

    “就算考上科學院,那也連個賜同進士出身都沒有。別說賜同進士出身了,連個同舉人、同秀才都沒有呢。”

    “如今朝廷就要選人去蘇北,我反正是不去。”

    “一個月就給二兩銀子。人家那邊的墾殖公司,學農學的,若是考核合格,直接開價四兩一個月,日後還有升職。”

    “朝廷就給二兩銀子不說,幹一輩子也就是個村吏,根本不能升。但凡能去公司那邊,或者去蝦夷、去南洋,誰去朝廷那邊?”

    他在這一頓謗議朝政,旁邊的同窗也跟著附和。

    “說的就是呢。京城也有學新學的,可是好地方都是先緊著他們,怎麼還不謀個差事?一個月二兩銀子去蘇北那鬼地方,京城可是沒人去,這不找到咱們這來了嗎?”

    “反正我是先去公司那邊,要是考不過,再去朝廷那邊。”

    “去朝廷那邊幹,這輩子就完了。反正是沒啥希望了。”

    希望二字,在中產的文化裡,是有神性的。

    而朝廷是一點不給這些人希望,因為根本不承認新學學歷,並且絕對不能當官。

    告示上說的沒那麼明白,但看的人都懂,真要去了,這輩子也就那樣了。

    這邊學新學出身的,但凡學的強點,能進專科分齋學校的,就不可能留在家鄉。

    留在家鄉只能吃屎,或者去當個義學教師。

    或者是去蘇南,或者是去海外,或者是去南洋,總歸都比在家裡強。

    新學出身的、這群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或者說是從劉鈺在登州練兵時候出生長大的第一批新學學生,已經完全和過去的大順割裂了。

    這是一種人為製造的身份標籤的割裂。

    學儒學的就是能考科舉,而他們就算考進科學院最終當個院士也連個同進士出身都沒有。

    學儒學的是正統學問。

    而他們則是旁門左道、雜學、奇技淫巧學問。

    某種程度上講,他們和那些良家子學的也差不多,但區別是老五營兄弟的後代,那是大院良家子,是大順皇室的基本盤。

    不可能把良家子佔著的缺給這些人空出來。

    所以這些新學學生,既不屬於儒學讀書人,也不屬於封建皇權附庸的良家子階層。

    伴隨著蘇南資本集團的崛起,對於一定學識、一技之長的“中產”的需求,又在二十年間逐漸造就了登州府年輕人的依託於經濟基礎的中產文化。

    文化上,實際上也已經割裂了。

    耕讀傳家還是一技之長闖蕩天下?

    仁智禮儀信?還是撕開溫情脈脈的面紗一切向錢看?

    是收地租放貸?還是靠自己的一技之長謀生髮財?

    是封建等級不可逾越?還是先秦異端學問裡的不論出身選其賢才百工奴隸亦可為相?

    共同體的塑造,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只是進行的太過隱秘,朝中無人察覺。

    這些新學年輕人聚在一起,說一句“海上航船會先看到桅杆”,大家便會會心一笑。

    說豌豆,會心一笑。

    唱一句“揹著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打”,也是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