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慕羲和 作品

第858章 一錢多花

    在稻米種植園當苦力、奴工。

    一來大順的人力便宜,也就與荷蘭人用的泰米爾奴隸差不多。

    二來,大順的這些人,多半本來也會種田。

    反正肯定是比荷蘭人在爪哇推行種靛草要強,當地人根本不知道咋種。

    這樣一來,原本每年要給百姓帶來大量負擔的漕運,便可承擔三項責任。

    其一:保證漕米供應。

    其二:代替一部分朝廷賑災。

    其三:充實南洋人口,如兩晉隋唐開始的對江南的開發,假以時日,南洋華人眾多,亦可為天朝的基本盤。

    其四:促進南洋發展,由大量種植園,帶來小買賣繁榮、消費品消耗增加、定居成本降低等等,也可以長遠地保證大順所理想的小農經濟在天朝內的穩定,緩解人地矛盾。

    而且,爪哇土地肥沃,一年確實多熟,糧食產量肯定比兩淮地區要高的多。

    同時,因為人口南遷南洋,興修淮河水利設施,南洋米產量增加,以及不再需要繳納稻米實物租而繳納貨幣稅等等因素,運河地區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的趨勢也會增加。

    而增加的這些棉花,又恰好可以提供對外貿易所需的原料。尤其是在荷蘭談判很順利的完成第一步、在南洋被大順所得的條件下,紡織業肯定是要大發展的,這又可以給朝廷帶來更多的賦稅。

    原本是害民害的兩淮崩潰、運河兩岸恨死漕運的漕米,若行此手段,不但可以緩解運河的苦難民役;還能當做朝廷賑濟災民下南洋的手段。

    單這幾點,就比繼續走運河要強。

    其中朝廷並沒有多花一分錢,因為漕米本來就是要的。

    至於說考慮承包種植園需要時間,那也不是問題。

    只要有銀子,大順有海軍,有足夠的貨船,幾百萬石大米,在南洋隨便就買得到。

    從爪哇買到暹羅、再買到錫蘭印度,只要海軍能在南洋稱雄,就根本不存在買不到的情況。

    再不濟,還有遼東的糧食呢、日本的糧食呢?日本既然為了搞了大米期貨交易,錢到位,軍艦還能繼續去那邊轉圈,日本的各個封建主巴不得大順去買米呢——日本百姓是交實物稅的,可不是交銀子,這些大米得換成錢,才能買開埠之後大順帶去的大量貨物。

    所以,劉鈺覺得,現在完全廢棄過時的運河漕運、廢棄經濟最發達的江南還有實物稅的時機,已經到了。

    要說在北方還收實物租吧,也能理解。之前北方白銀確實不足。

    但不在北方收,卻在白銀存量最多的江南收實物租,這就說不過去了。

    伐日本、下南洋、驅逐西洋勢力確保海運安全的同時,其實也確保了大順的糧食安全。至少,是京城的糧食安全。

    從全局考慮,劉鈺並沒有去琢磨治淮之後的加稅或者土地增值的問題,他覺得這倒是細節。

    他支持松江府尹搞十一稅的原因,不是為了朝廷收更多的稅,而是為了減輕百姓負擔,降低松江府的買地收益,從而降低松江府的工商業貸款利息。

    真要是大順爆種改革,李淦瘋了搞激烈改革,真一年能收大幾千萬兩的土地稅,劉鈺反倒鬱悶了,這龐然大物得讓新興階層長到多大才能推倒?

    要是在淮河劉鈺搞均田,劉鈺是支持的,增加內需購買力。

    但不動最基本的所有權問題,搞這種修修補補,除了戶政府能多收點錢外,對工商業發展意義不大。

    他的目的就是讓皇帝花錢,並且花錢之後還能感覺到非常爽。

    並且這錢一定是從工商業賺來的。

    劉鈺覺得,真要是去借債,一年五六十萬的利息,根本不是事,他也絲毫不琢磨著在土地上往外擠。

    歐洲即將結束戰爭,國債利息趨於穩定,暫時看也沒啥好的投資方向。他們也不會急著要回本金,而是會更傾向於每年收利息。

    這錢,等於就是白拿的。

    還不還的,真要是大順對外擴張了半天,竟到一千萬兩都要賴賬的地步,也根本不用還了,來大沽口武裝討債吧。

    而要是能穩定十年都沒有引發擠兌,證明大順已經在歐洲站穩了腳跟。還差這一千萬兩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