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花期 作品

第1134章 驚人的發現




    徐玉瑾的表情一言難盡:“……”



    ——不是,八妹,我不是挑出錯處了。



    ——我是震驚,這東西居然是一幫孩子們弄出來的?!



    朱八妹眨了眨眼睛,似乎有些不太明白:“孩子們怎麼了?孩子們不能弄嗎?”



    原來,徐玉瑾因為太震驚,把那句話給說了出來。



    “不是,我不是說孩子們不能弄,我的意思是,他們只是一群孩子,怎麼可能做出這種東西?八妹,你知道嗎,這東西隨便拿給一個農民,只要他稍微識字,他就知道水稻是怎麼種的了……”徐玉瑾說道,“關鍵是,這不是什麼學識淵博的大師所作,而是一群孩子。”



    朱八妹眨了眨眼睛:“這東西不是很簡單嗎?”



    她親自帶著孩子們整理的,只要多問幾個問題,多看看,多記錄,不就成了?



    怎麼到了她三嫂嘴裡,就成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了?!



    朱八妹茫然了。



    徐玉瑾也茫然了,因為她完全搞不明白,一群孩子怎麼可能研究出這種大人研究了一輩子,也不見得搞得清楚的東西?



    如果葉瑜然在這裡,一定會說:“不!不是大人研究不出來,是沒有大人會研究這種東西。”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時人讀書讀的是什麼?



    詩書禮樂,風花雪月,又有幾個地低下頭顱,看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有什麼辦法,能夠改善這些人的生活,讓他們生活得更好嗎?



    沒有。



    看科舉考的是什麼都知道了,不外乎四書五經,什麼試貼詩、什麼策問,看著挺“高屋建瓴”的,但都沒有落到實處,說白了就是不夠接地氣兒。



    而葉瑜然所辦的“朱氏蒙學”最大的特色就是——接地氣兒。



    是,沒錯,它也教四書五經,要不然不會開設“國學課”,但除此之外,它還將這個時代瞧不上眼,認為是離經叛道,不務正業的“算學”納入其中,準備為引入未來世界裡的“理科”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葉瑜然教學的著重點也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教會孩子們如何用“發現”的眼睛去觀察自己的四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