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 作品

第107章 呂氏麻辣燙(求訂閱)

    不說大富大貴,在泉南也生活富足。

    吃完東西付過錢,呂冬又去遠處一個麻辣燙攤子買東西聊了會,探聽到不少一手消息。

    這邊的價格,基本都一元五串,不過一串上的東西,比曾經大不少。

    比如肉丸子和甜不辣,個頭明顯比六七年後大一號。

    這些東西批量生產成本極低。

    呂冬隨後去十里堡市場,找到之前來過的批發商鋪,就跟唐維那裡的飾品論包批一樣,這裡做麻辣燙的成品,同樣是按包往外批發。

    小袋2元,中袋5元,還有10元一大包的。

    真正算下來,每一串的成本只有五六分錢。

    這還是比較靠譜的貨。

    那些最便宜的,呂冬專門問了下,按照批發老闆的說法,一元錢的丸子,在作坊裡批量生產,最差的那種成本也就一毛多錢。

    程立峰的教訓就在眼前,呂冬做人也有底線,便宜的差貨不會用,也不敢用。

    當然,指望這些路邊小吃有多講究也不可能。

    呂冬能保證,如果做的話,他會嚴把進貨關,湯料更不會亂用。

    麻辣燙好不好吃,湯頭很重要。

    呂冬買了些原材料,當天晚上回去的稍微早點,跟胡春蘭在老屋裡結合些自制的滷料製作湯頭,又把街上釘子、呂坤和呂蘭蘭等大一不下的孩子找來,每種做一些試吃,以找到最適合的口味。

    大學城的學生,以太東和周邊省份為主,與這邊的口味差別不是很大。

    這幾天還熱,成品麻辣燙不容易保存,呂冬也不著急,白天除了繼續做買賣外,抽時間僱紅星去泉南進貨進料,跟定好的拖斗車一起送到工地上,讓七叔師徒幫著改裝。

    胡春蘭也沒閒著,除了繼續實驗湯頭,還跑到宋家村定好輛二手嘉陵車,車子改裝了拖斗掛口,原本是用來拉廢鐵的,大概7年車齡。

    這種老式摩托車相當格造,花200塊錢買回來,再跑上兩年沒問題。

    後來很多老嘉陵不是騎壞的,而是放壞的。

    就像賣魚的刁娟,大部分下地的農村婦女,騎拖斗摩托跟玩一樣。

    期間,呂冬又去了趟西市場,除去少進日用品,還專門買了些摺疊桌、鐵托盤和小馬紮等麻辣燙配套品回來,為這項買賣做最後準備。

    連續四五天試做,呂冬邀請眾多街坊鄰居過來試吃,找到了接受度最高的幾種口味。

    呂冬和胡春蘭以滷料、肉湯、辣椒和少部分豬油做成湯頭,醬料也做了三種,普通加水和開的麻醬,自制的滷汁醬料和辣醬。

    呂冬也做好了嶄新的招牌,就掛在改裝好的拖斗上,紅底金字——呂氏麻辣燙!

    連帶著滷肉燒餅也換了招牌,依然上寫——青照特色小吃,傳承百年風味。

    下寫改為——呂氏滷肉燒餅!

    等忙過這陣,再看到呂建武的時候,呂冬打算讓呂建武幫著註冊商標,以便為未來開店做準備。

    十月下旬,天氣穩定涼爽下來,呂冬大批量進貨,正式上馬新的麻辣燙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