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 作品

第593章 基因功能實驗

  每天睡覺前,都要在宿舍構思修改自己的實驗計劃,不能讓帕米拉挑出毛病來。

  實驗做完後不出成績還能怪運氣不好,如果實驗計劃不過關,那就是自己的水平不行了,這個可不能忍。

  事實證明,充分的準備還是很有必要,他前面提交實驗計劃的兩個研究生都被帕米拉挑了毛病,要去補充資料,曾凡的實驗計劃一次就通過了,帕米拉對他大加讚揚,還讓那兩個同學向他學習。

  那兩個同學看過他實驗計劃後面幾頁紙的引用目錄就服了,光是看這些論文就夠他們忙活十天半個月了。

  有些事情做過和沒做過的差別很大,理論再豐富也比不上自己動手做一次,這種實驗的複雜程度比測序要高多了。

  研究人體基因組的功能,不可能真的拿人做實驗,而是根據已研究過基因的同源性選取要實驗的未知功能候選基因,作為實驗研究目標。

  分離出這種基因後進行特殊處理,然後通過慢病毒或者腺病毒等載體轉入某一特定有活性的細胞中,通常都是某種細菌細胞,實現基因的表達量增加的目的,當基因表達產物超過正常水平時,觀察該細胞的生物學行為變化,從而瞭解該基因的功能。

  目標基因過表達實驗過後,他還要進行功能失活實驗,通過干擾或者敲除使目標基因功能部分或全部失活,來進一步確定其功能。

  有些基因的功能在細胞反應層面根本看不出來,那就需要用小白鼠進行實驗了,在小白鼠的胚胎分裂之前對相應的基因進行操作,培育出同一個基因過表達,基因失活等不同的實驗小白鼠,觀察其後續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反應,來驗證基因的功能。

  這一個層面的實驗難度就更高了,即便是對帕米拉教授來說,也同樣很有挑戰性,顯微鏡下對胚胎細胞的操作難度很大,稍微差一點,改動過基因的胚胎細胞就不能正常發育,那就算操作失敗。

  幾十個上百個胚胎細胞都不一定能做成一個,比做個器官移植手術的難度還要高的多,即便是成功發育長大的小白鼠,基因改動的精確不精確,也要看運氣,需要足夠的實驗目標進行比對,多個目標表現出預期相同的特徵,才算初步成功。

  後續還要進行不同方案下的重複驗證,實驗效果可以復現出來,才能發表論文,公佈研究成果。

  整套實驗流程下來,就算是運氣爆棚,一切順利,那也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出結果,稍微有差錯,要麼前功盡棄,要麼就需要多花幾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