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新 作品

第76章 灘塗變黃金

    從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間,如東縣人民先後十次圍墾,修築一百多公里海堤,向大海要回來29萬畝土地,以目前109萬人口計算,等於全縣人均增加近二分七釐土地。雄偉的攔海大堤,是人民力量和意志的象徵。

    如東縣有一條時而與海堤平行,時而逶迤遠去的綠色林帶,是北宋范仲淹倡導修築的“捍海大堰”——後人稱為范公堤的遺址。范公堤雖早已失去擋潮的作用,但卻是千百年來如東人民與黃海風潮作鬥爭的歷史見證。二十世紀初,南通實業家張譽在如東沿海興辦墾牧公司,是近代歷史上一次較大規模的圍墾活動,望著這方方整齊劃一、作物茂盛的田園,你不能不讚嘆往昔的開發之功。

    六十年代前的野鴨蕩,如今變成了綠洲。青磚託紅瓦,短笛途可聞。新苗連天碧,歌聲壓濤聲。

    1979年,如東縣科委在海灘上建立起了“如東縣海塗開發試驗站”和國內第一座耐鹽植物園。科技人員在上級部門指導下,經過幾年艱苦探索,闖出了一條用“水草萍綠”改造鹽鹼地的新路。

    1981年冬天圍墾的灘塗,土質含鹽量高達千分之十四,1500畝荒灘只長了913棵鹽蒿。1984年由縣五位科技人員承包,試種耐鹽水稻,當年畝產630多斤,多少塊鹽鹼荒灘,就這樣變成了希望的綠洲。

    如東縣棉花原種場,被譽為海塗開發先鋒,他們堅持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種植了幾十種經濟作物,建立了奶牛、種兔、種禽、羅氏早蝦、鰻魚和淡水魚養殖場,辦起了榨油、服裝、水泥製品等工廠,最近,他們跟日商開展補償貿易,速凍蔬菜廠正在破土動工。如同黃海灘上一顆明珠,展示了綜合開發利用海塗資源的燦爛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