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霸天 作品

第九百四十二章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興教化

 提出問題,是一件好

 事,但提出問題後能加以解決,哪怕是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才是真正值得重用的人才。

 而很多時候,提出問題後,不僅沒有解決的辦法,反倒是越做越糟,比如歷史上的那次“寵道滅佛”。

 如果林靈素提出的,還是類似的法子,就可以由哪裡來,回哪裡去了。

 等到這位的夷夏正統論說完,李彥發問:“如道長所言,若有這種種弊端,如何改之?”

 林靈素從袖中取出一物:“入京得聞龍章鳳篆,貧道的淺見,早已拋之腦後,正胡佛之策,全在其上。”

 內侍呈上,李彥翻開,目光一亮:“灑脫飄逸,大氣自然,好字!”

 然後又莞爾一笑:“內容一字未變,將《僧侶考選詳規》謄寫一遍,道長所見,便是如此?”

 林靈素道:“君上聰明神武,天縱之資,懲宋政廢弛,治尚嚴峻,詔誥命令詞,懷濟世安民之心,洞達物情之念,貧道拙見,所差遠矣,自當依法,然……度牒鉅富,利利相護,恐各地多有欺瞞之舉!”

 理論講完,吹捧的同時,開始轉為實際。

 原著裡魯智深怎麼上五臺山和大相國寺當和尚的,就是靠的一份度牒。

 這方面很寫實,度牒能免稅賦,去徭役,脫人命官司,十分的珍貴,私賣早已成為了一份產業。

 唐朝是如此,宋朝更熟練,發現民間禁絕不了,那怎麼辦呢?

 朝廷自己賣!

 北宋官府在缺錢時期,就把度牒當成賺錢工具,比如蘇軾擔任杭州知州,因為辦公地點破舊,要把屋子修好,需要四萬餘貫錢,地方財政不肯出,他就上了一道奏本《祈賜度牒修廨宇狀》,“乞支賜度牒二百道,及且權依舊數支公使錢五百貫”,用賣了度牒的錢,來修衙門的辦公居所。

 北宋是偶爾賣,南宋是一直賣,由於錢幣貶值特別快,在當時民眾看來,度牒更加靠譜,當作金銀來儲備,連宋孝宗給宋高宗送禮時,禮單裡面都有“度牒一百道”,儼然成為硬通貨幣,後來更當作軍費來源,“以度僧牒千給四川軍費”“鬻田及賣度牒錢六十三萬緡助軍用”,實在離譜……

 現在原為北宋末年,其實民間已經到了那個地步,如今的度牒價格,大致是兩百貫到五百貫不等,看各地行情,形成一道完整的產業鏈,在裡面伸手撈錢的,也不止佛門,還有與佛門來往的權貴富戶,鄉紳士族。

 這些地主豪商利用度牒牟利,逃脫納稅和徭役,國家的負擔愈發向著普通百姓轉嫁,造成農戶破產,大量逃亡,官逼民反,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朝廷下令整頓佛門,真的這麼做了,度牒的價格就會陡降,這個特殊的貨幣就崩了,自是讓一大群既得利益者惴惴不安,甚至會有倒賣度牒的商人直接破產。

 林靈素不愧是專業仇佛的,“度牒鉅富,利利相護”,八個字就把第一階段的困難說得清楚。

 李彥微微點頭,還是問道:“那依道長之見,如何令政令通行?”

 林靈素心中有了一瞬間的遲疑,他的原意是先順著燕王的決策走,等到碰壁之時,再奉上自己所見,到時候還是要用他的法子。

 但親眼見到這位君上後,實在不同凡響,令他都看之不透,臨時改變主意:“貧道行走天下,所見寺院,多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邪教賊子藏身其中,絕非個例,寺院住持多有包庇,不正善惡,不辨是非,理應問責,若不明刑,必不能震懾宵小,令此輩心存僥倖,頑抗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