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窩 作品

第五百三十章:棉花滯銷,幫幫我們

至於去年戰爭結束的時候為什麼這些種植園還不那麼著急,原因也很簡單,當時棉花還長在地裡,這些種植園們自信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尋找到新的買家。

很快現實就給了南方的奴隸主當頭一棒,戰後,歐陸主要的大國法蘭西,為了扶持國內農業,縮減了農產品的進口。

英國則出於政治、道義以及輿論方面的考量,且迫於國內反奴隸制運動的壓力,不得不縮減從美利堅南方進口棉花的數量。增加進口埃及、印度的棉花作為替代。

俄國減少棉花進口量的原因就沒那麼複雜,比較樸素了。單純就是戰後百業凋敝,對棉花的需求量減少。

俄國從美國南方的棉花進口量從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25萬包降至17萬包。

(注:包是19世紀棉花大宗交易的計量單位,每包棉花的重量大致在500到600磅之間,取其中間值1包≈550磅≈250公斤。民間小規模交易棉花則使用磅作為計量單位。)

南方在歐洲剩下唯一一個穩定的棉花市場就只有德意志關稅同盟了,只是德意志地區的棉花進口結構比較多元,而且需求量也不是很大,畢竟德意志地區不是棉紡織業的中心。

美利堅南方棉花出口只佔德意志關稅同盟1.15億磅棉花消費比重的60%,大約13萬包。

而英法俄的這個數字分別是,英國77%,法國90%,俄國92%。

英法俄三大主要棉花進口國不約而同地減少從美利堅南方進口棉花,這讓美利堅南方的棉花出口瞬間從盛夏進入了嚴冬。

“確有此事,不過德州的棉花產量不大,故而加州能夠吃得下。”梁耀婉拒道。

“南卡羅來納州和喬治亞洲可都是產棉大州,諸位手頭上的棉花莫要說加州,恐怕整個西海岸都吃不下。”

梁耀說的也是實情,德州是1845年12月才建立的年輕州,德州的棉花產量並不大。

西海岸地區去年以每包52美元左右的價格從德州進口了15萬包棉花。棉花是西海岸地區唯一一項進口金額超過800萬美元的大宗商品。

15萬包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驚人了。同時期南方銷往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棉花分別為2241000包和1005000包,而銷往美利堅北方的棉花只有可憐的95100包。

西海岸地區已經成為了南方繼英法俄之後的第四大消費市場。

“梁先生謙虛了,誰不知道您是美利堅首富,區區27萬包棉花,我想您還是能夠吃得下的。”弗蘭西斯給梁耀戴高帽。

放眼整個美利堅,有興趣且有實力吃下南方這批庫存棉花的人,除了梁耀和他的華商群體,弗蘭西斯就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了。

“這些可都是質量上乘的棉花,往年可是排隊都未必能買得到。”

27萬包棉花???

梁耀剛喝進嘴裡的茶差點沒一口噴出來的,這廝真當自己是接盤俠了?

弗蘭西斯這老小子還真敢說出口啊,27萬包棉花這幾乎就是讓他吞下1.5個俄國棉花的消費量。

就算弗蘭西斯以50美元一包的提臀友情價賣給梁耀,27萬包棉花也要1350萬美元.

再者,整個西海岸的梳棉機、紡紗機燒冒煙了,製衣廠的縫紉機踩壞了都未必能消化27萬包棉花。

“咳咳,區區27萬包棉花弗蘭西斯先生太看得起我梁某人。”梁耀乾咳了兩聲說道。

棉花的國際市場價格將在戰爭爆發後暴漲。

梁耀確實有加大棉花進口量的想法,但梁耀的加大棉花進口量是想每年提個兩三萬包的進口量,慢慢消化,而不是一口氣直接吃下27萬包棉花。

“27萬包棉花,我的乖乖,這可是一億三千四百多萬多萬斤吶。”潘正煒很快在心裡完成了換算。

他暗自搖了搖頭,同孚集團有做南方的棉花生意,他了解一些棉花市場的行情,南方的棉花質量很好,價格也很便宜。這是實情,就是這量太大了。

他暗自搖了搖頭,同孚集團有做南方的棉花生意,他了解一些棉花市場的行情,南方的棉花質量很好,價格也很便宜。這是實情,就是這量太大了。

如果只是一兩萬包,他們潘家或許還能咬牙吃下。

潘家往年和南方的棉花交易量是在每年1.5~2.2萬包之間,已經是南方的大客戶了。

27萬包這誰吃得消?

至於弗蘭西斯所說的往年排隊都未必買得到這些上等棉花,也是實情,不過這些都是1855年的老黃曆了。

“你且問他多少美元一包?”

梁紹瓊倒是對此事很敢興趣,他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搞錢養兵。

“這位是?”

弗蘭西斯見過潘正煒,但對梁紹瓊卻感到非常面生,從沒見過。

美利堅的華人基本都不留辮子,像梁紹瓊這樣拖著一根長辮子的華人很少見。

“這位是我叔叔,大清國的戰爭部副部長。”梁耀介紹道。

“原來是大清國的戰爭部長,失敬失敬。”弗蘭西斯聞言大喜過望,急忙湊了上來。

梁紹瓊見他湊了上來趕忙向後退了兩步,以免被燻到。

梁耀見梁紹瓊有些上頭,急忙用粵語對梁紹瓊說道:“三叔,伱瘋啦?這可是27萬包棉花。”

“我沒瘋。”梁紹瓊回道。

“27萬包棉花,你我或許吃不下,但江南的棉商,再加上我們就勉強能吃下。”

自從將加州的棉紡織廠脫手後,梁耀就很少關注棉花生意,故而他對近來棉花市場也不甚瞭解。

梁耀轉頭詢問潘正煒道:“潘老,您覺得呢?”

潘正煒的同孚集團有做棉花生意,是業內的行家,這事倒是可以聽聽他的意見。

潘正煒思忖良久,詢問梁紹瓊道:“梁侍郎,您可認識江南的大棉商?”

“不是梁某誇口,江南叫得上名號的富商巨賈就沒有我梁某不認識的。江南地區做棉花生意的多是一些徽商。”梁紹瓊說道。

潘正煒滿意地點點頭,又轉頭對沈葆楨道:“沈府尊,此事若能成,閩地的閩商恐怕都要落下您一個人情。”

“此話怎講?”沈葆楨不解道。

“往年太平年月,閩商多從松江等地的江南棉農手裡收購棉花,長毛起事以來肆虐江南,閩商的棉花來路也因此斷了。”潘正煒解釋道。

“大清棉商,無非晉商,徽商,閩商三股,如有梁侍郎和沈府尊從中牽線搭橋,打通微商和閩商的關係,依我的看,這生意倒也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