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2章 我要上天

 
因此他在剛剛看到常浩南帶來的報告之後,就非常好奇對方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之前搞殲8B的時候,顧委員就是靠著在機身上貼毛線觀察機身表面的氣流情況,解決了困擾我們很長時間的抖振問題,現在完全可以再用一次一樣的辦法。”

 
院士這個稱呼是1993年10月才開始出現的,此前一直叫做學部委員,因此年紀比較大的人一時間改不過來也很正常。

 
常浩南看了看不遠處滿臉期待的徐進,笑著繼續補充道:

 
“徐工程師說的沒錯,可以在機翼表面選幾個有代表性的點位貼上毛線,再找一架雙座飛機在旁邊伴飛,這樣就能很直觀地觀察到對應位置的氣流情況,等試飛結束之後再跟我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就能得出結論了。”

 
而認可這個思路的自然也不只有徐進一個人。

 
“分成兩個步驟……這個思路倒是跟鎬京那邊前段時間申報的那個先進成果有點像來著……”

 
眼見會議室裡已經有人提到了603所的事情,楊奉畑也順勢開口道:

 
“實際上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603所剛剛申報的那個成果,主要完成人正是常浩南博士。”

 
一石激起千層浪。

 
雖然已經有不少人聽說了新舟60項目的事情,但因為還沒到年底集中進行內部宣傳的時候,所以對於一些細節還是不瞭解的。

 
除了楊奉畑等少數領導之外,601所這邊此前還沒有人知道603所那個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竟然來自京航大學。

 
“竟然是他……”

 
“這麼年輕就能能掛上第一完成人,確實厲害啊……”

 
“……”

 
這些幹一線的工程師,而且還都是從事保密工作的,要是說誰發了什麼什麼論文,可能並不會太在意。

 
但航空工業總公司,或者國防科工委內評定的先進成果,那絕對是人人眼熱的東西。

 
能在裡面掛上一個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而常浩南看上去最多不到二十五歲的樣子,竟然已經是第一完成人了。

 
等到眾人討論的聲音稍稍平靜下去,楊奉畑用手中的鋼筆輕輕敲了敲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