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2章 我要上天


一句話,再次讓所有人的視線聚集到了會議室後面的常浩南身上。

 
只不過這一次,他已經幾乎感受不到眾人目光中的懷疑了。

 
清了清嗓子之後,常浩南說出了自己的具體計劃:

 
“現在我們面對的風險主要來自於,不確定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結果與現實情況差距有多大,因此完全可以分兩步進行驗證。”

 
“副翼效率的計算本質上是一種流場分析,所以我們首先選擇一個確保試飛安全的工況,比如1.2倍音速、10°仰角,然後由我來計算出這種情況下機翼表面的流場分佈,然後進行一次試飛。”

 
“如果這一次試飛得到的結果和計算結果的吻合度符合要求,說明計算結果的精度沒有問題,下一步就可以激進一些,直接在發生副翼反效的工況點附近進行試飛”

 
這個想法其實還是受到了之前603所的啟發,後者在驗證主動顫振控制技術時,也是用類似的方式分成兩個步驟,在加快驗證進度的同時把風險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當然,說是可以接受,但終究是不如最保守的逐次逼近法穩妥,還是需要身為總設計師的楊奉畑承受一定壓力的。

 
這邊常浩南的話音剛落,旁邊不遠處就有一個看上去很年輕的工程師開口詢問道:

 
“這個辦法在理論上確實可行,但是你的第一步,驗證你計算出的帶彈狀態下機翼上表面的流場情況,應該如何進行?”

 
由於90年代的傳感器技術還不夠先進,所以很難實時測量整個機翼表面的流場分佈情況,很多時候都需要通過試飛員的主觀感受進行判斷。

 
風洞模型倒是可以,但還原度終究不能跟試飛相比。

 
只不過這個問題甚至沒需要常浩南迴答。

 
“趙工程師剛加入工作兩年,所以有些事情可能還了解得不多,咱們601所倒是早就有解決這類問題的經驗。”

 
這次開口替常浩南解釋的竟然是那位老工程師徐進。

 
實際上他對於數字化設計本身並沒有什麼偏見,畢竟搞飛機設計的人不可能真是什麼老古董,只是單純覺得林示寬他們幾個人光燒錢不幹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