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武士恪 作品

第871章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劉秀收拾好舊山河,重建漢王朝,東漢穩定後開始治河,採用束水疏通之法,使黃河固定在一條河道上,這條黃河延續了六七百年,

  直到如今。

  到如今大唐之時,黃河又開始變的不安分,關鍵原因還是一直沒能解決泥沙的問題,幾百年後,下游又成地上懸河,一遇雨季連日暴雨,地上懸河便容易氾濫成災。

  現在朝廷最怕的還是黃河大決堤改道,不管向北還是向南,其黃泛危害都是難以承受的。

  不惜一切代價,要保堤,哪怕是萬不得已,要放點水,也得保證在可控範圍,決不能有大決堤,更不能讓黃河改道。

  皇帝坐鎮洛陽,

  李靖在濮州,楊恭仁在魏州,秦瓊在齊州,

  三位巡使,每人還配了兩位副使,分巡他州。

  現在三正使,六副使,都撲在黃河下游十三州之地,他們手握皇帝給的尚方斬馬劍,不管是都督還是刺史,連同地方上的統軍府、鎮戍兵、州縣團結,此時都要聽從他們的調動,一切以抗水救災為首要。

  抗水第一條,把十三州倉中糧食,第一時間轉運到高處,有山的往山上轉,沒山的立馬轉運到附近州去,或是裝船去到洛陽鄭州,或是運到齊州等地。

  衛州的黎陽山,滑州的瓦崗山,東阿的魚山、鄆州的梁山等,

  雖說平原一馬平川,但是也還是有些山的,雖不高,但都還挺有名。

  比如黎陽山,也叫大山、黎山,山勢巍峨,秀麗幽靜,商周時就有名,漢代在黎山腳下,黃河之濱置黎陽縣,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陽,因稱黎陽,

  隋朝時,在黎陽建大糧倉,李密派李績率兵攻下黎陽倉,奪得存糧,開倉放糧招兵二十萬,且賑濟周邊百姓。

  黎陽倉就建在黎山南麓,到現在大唐依然沿用,為國家官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