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刀 作品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生產

    對此李咎想到的辦法一個是稻基-桑基魚塘生態系統,通過古來的生態農業模式的優化和體系化以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用魚肉代替禽類和牲畜提供優質蛋白。好處是有基礎便於理解,推廣起來比較簡單,壞處是受制於地理條件,見效慢,且對當地人們的生產方式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個辦法是直接從現代搬來飼料配方和飼料轉化率較高的品種比如白羽**,進行集中化飼養。這方法好處是見效快,限制因素少,產量大,壞處是飼料配方的標準化問題短時間內不可能解決,而集中養殖要求各個條件都控制得非常精準;此外,高密度飼養下的禽、畜傳染病一旦爆發能瞬間摧毀一個村子的飼養業,甚至還有一定的傳染人的可能,這些恐怖的後果很難不考慮進去;還有一點,和種子一樣,種雞的退化問題也不能忽視;最後它還有個隱憂,便是這種高密度飼養行業其實也建立在分工至少,如果農民不能從土地中脫離出來,它就很難獲得足夠的產業工人,最終只能淪為小打小鬧的零星小作坊。

    如果最終結果只是小作坊,李咎折騰那麼多做什麼?每戶人家送幾隻雞仔,再告訴他們科學的餵養方法,它不是更簡單嗎?現在就連紡織廠都會因為原料和人工不足而時常停產,紡織的布帛能當錢財使用,可比肉禽蛋產業更有普適性了,如果紡織廠都跟不上趟,畜牧業還能怎麼跟?

    李咎一邊蒐羅可用的人才,一邊規劃將來要走的路線。倘若路線選錯了,可能三五年時間就直接扔進去打水漂了。

    最後的最後,李咎和趙縣丞以及主要負責本地農牧的功曹談了小半個月,決定選在一處皇帝陛下賞賜的地勢比較低窪的田莊進行稻基魚塘的實驗。

    集中養殖看起來很美好,可是它背後依託著一整套現代農業體系,大雍暫時不具備這個條件。

    決定好了路線,李咎便著手準備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