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940章 再見呂惠卿

    為了提高戰力,呂惠卿始變舊法,雜漢、蕃兵團結,分戰守,每五千人隨屯置將。

    方法定下,呂惠卿具條約以上,邊人及議者多言其不便。

    而趙頊覺得呂惠卿的意見好像挺有道理,欲在諸路推廣呂惠卿的辦法,找人前往陝西考察情形。

    三旨相公王珪給趙頊推薦了一個人——徐禧。

    王珪的意思,其實就是趙頊的意思。

    徐禧這個人,非常對趙頊的胃口。

    徐禧“少有志度,博覽周遊,以求知古今事變、風俗利疚,不事科舉。疏曠有膽略,好談兵,每雲西北可唾手取,恨將帥怯爾。”

    一副名士高人的做派。

    王安石行新法,徐禧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獻。時呂惠卿領修撰經義局,遂以布衣充檢討。

    徐禧的上書裡邊有一個論點:“朝廷雖用經術變士,表面上看起來已然成功十之八九,然這其中抄襲前人,口頭理論一套一套,實際操作一竅不通,對經術和政治完全不理解的,只怕是一半都有餘。”

    這個論點,獲得了趙頊的激賞,說道:“宜試於有用之地。”

    即授徐禧鎮安軍節度推官、中書戶房習學公事。

    一年後召對,顧問久之,曰:“朕多閱人,未見有如卿者。”又擢太子中允、館閣校勘、監察御史裡行。

    徐禧到了陝西之後,和呂惠卿合議,將中央守舊派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呼聲一起打壓了下去。

    群臣“難禧環慶法。”

    “禧歷疏涇原法疏略參錯,圖其狀,別為法以奏,且言環慶法不可改。”

    趙頊最終認可了徐禧和呂惠卿的方案,撤除了陝西轉運使蔡延慶的職務,認為徐禧“論措置析將事,惻怛忼慨,謀國不顧己。”下詔其代為陝西路轉運使,措置邊事。

    蔡確上奏,徐禧乃呂惠卿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同處陝西,不是朝廷制衡之道。

    又因為呂惠卿是福建人,曾經做過參知政事,無論從籍貫上還是履歷上說,都是安撫南海四路的最佳人選。

    而蘇油久任邊陲,也應當受功入朝,接受升賞。

    於是趙頊下詔,分四郡水師為兩部,一部為寧海軍,節度交州,一部為安海軍,節度龍牙。

    呂惠卿任安海軍節度使,接替蘇油,權轉運南海四路。

    蘇油回汴京述職,另行升賞。

    從呂惠卿手裡接過朝廷詔旨,呂惠卿苦笑道:“明潤也該回朝了,只可憐我,雖然名為提拔,卻是被越驅越遠,舊黨以我為奸佞,新黨以我為叛臣,王相公恨我切骨,看來我回朝無望,只能終老南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