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342章 爭論

    “他們的裝備少一些,但是比囤安軍更加昂貴,鶴脛弩的造價,合七十貫有餘!”

    “之前控鶴軍的短兵器是刺刀,數戰之後,他們覺得工兵鏟更加好用,便改用了工兵鏟作為制式裝備。”

    “兩支羈縻州軍士的構成,與大宋不同,在二林部裡,以戰功論等,除了金銀賞賜,田地牛羊之外,還有重要的一條,戰士地位最高,戰功最重,這一點頗如秦法。”

    “而在江陽城,兵員為各處礦工,礦工本就成隊成伍合作,具備一些軍人素養,也習慣軍伍生活。除了軍功賞賜外,一人入伍,全家都有諸多優待。”

    “不但家中勞役賦稅免除,官員逢年過節還要送禮慰問。高獲戰功者,如中科舉進士一般,官吏敲鑼打鼓,送獻喜報,誇耀周鄰。”

    “每位軍士,都有不菲的保險,由四通錢莊代管。平日裡從軍餉中扣除一小部分,一旦戰沒,軍士家庭可以獲得百倍賠償,因為其軍餉本來就高,所以這筆錢財,至少都在百貫以上。”

    “囤控二軍不刺不配,然每次招兵,諸鄉為爭奪名額,至有械鬥者,無他,利厚耳,榮耀耳。”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既跟當地民風有關,也和當地頭領的政策有關。”

    “官家,樞密,所以用這兩支月奉十貫為起點,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久經戰陣,渴望功勳的軍隊,來類比月給米糧兩升,鹽菜錢三百,臨時徵召,素不習戰的陝西鄉勇,根本就是不合理的。甚至用刺面發配的正軍軍戶與之相比,也難以匹配。“

    ”勉強要比的話,唯東晉北府,前周控鶴堪稱。”

    一群大佬都聽傻了,光知道這兩軍能打,卻不知道能打的下面有這麼多東西。

    這是錢堆出來的,還是連續不斷堆了很多年堆出來的……在他們手裡根本就不可複製。

    話題便重新扯回到刺勇的事情上來。

    司馬光言辭懇切:“陛下,臣在去年陛下登位之初,便請留意備邊。所謂備者,不僅僅添屯軍馬,積貯糧草而已,在於擇將帥而修軍政。”

    “今將帥不才者,未聞有所改更,軍政頹敝者,未聞有所振舉。“

    ”一旦事急,便無故籍耕桑之民,使之執兵,這……這就是‘不教而誅’!非仁者所為!”

    “當年康定、慶曆年間,籍陝西之民為鄉弓手,開始時明出敕牓,說是隻需守護鄉里,不會刺充正軍屯戍邊境。“

    ”然而牓猶未收,朝廷卻盡刺之充保捷指揮,令屯戍邊關。“

    ”那個時候,臣在陝西丁憂,其事歷歷在目,這是失信於民,同樣非仁者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