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335章 制度

    這些是低級官僚,升除方式叫“限考受薦”。

    主要包括三類人——進士出身,無出身及流外雜色補官出身。

    他們要成為京官,按照正常流程,要先做兩任知縣,有關升狀,方得做通判;

    再做兩任通判,有關升狀,方得為知州;

    做兩任知州,有關升狀,然後可分兩條路走。

    一條做各路提點刑獄,提刑滿一任後,升為轉運使。

    一條擔任中央郎官,以郎官身份除中央各部要員。

    要是步步順利,三年一步,合計下來也是二十四年。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還要涉及到考核。

    一年半或者兩年,會對官員進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內容包括:履歷出身、業績、過失、請假等事項,以及所在機構長官批寫的評語意見——這叫考課。

    接下來對完成任期和考課的官員,再勘驗其檔案文書是否齊備及真偽,並審核業績與推薦意見等情況,以決定其能否遷轉——這叫磨勘。

    通過磨勘的低級官員,依據規定改換官秩,一般給予晉升京官序列的待遇——這叫改官。

    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幸運地留京——這叫朝升。

    每走一步,還需要有五位以上的保人,這叫舉主。沒有點名聲政績,光找齊舉主都很難。

    然而所有這些,才僅僅與官職掛鉤,對大宋官員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差遣。

    沒有差遣的官員,叫階官,又稱寄祿官:五品以下的寄祿官收入很少,基本上家裡人上了五口,在汴京生活都有些問題。

    官多活少,差遣就成了稀缺資源。

    到了蘇油所處這個時代,州縣出現長官缺位,具備資格的人選已經多達十位以上。

    因此,能否拿到差遣,就顯得至關重要,輕官職重差遣,是大宋的官場生態。

    當初以蘇油探花的成績,韓琦給了狀元及第的官職和同進士出身的差遣,蘇軾認為嚴重不公,都想去敲登聞鼓了,就是這個原因。

    得到差遣,叫“窠闕”,又是好幾條途徑。

    第一條路叫辟舉,一些中央部門,具有辟舉權,長官可以為本司聘任僚屬。

    比如御史臺,諫院,長期需要大量新鮮的炮灰,就是個低級官員留京的好渠道,不過風險極大。

    因為御史臺位卑權重,是推倒宰相的先鋒軍敢死隊,一旦失敗,慘不堪言。

    而且就算成功,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里邊那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