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213章 新船設計

    送走二人,蘇油想著大宋如今的軍事,也不由得連連嘆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頹勢要扭轉過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石薇來信了,大咧咧地承認了錯誤,就把話題轉到了白猿身上。

    白猿和道教淵源頗深,山海經裡便有記載,後來也有白猿在楚國傳道,在越國授劍等諸多傳說,道教本身還有一本《太上洞玄白猿經》,相傳就是白猿公傳下來的天書。

    石薇覺得木客越來越胖,有些抱不動了,應該控制一下飲食。

    窺天鏡引起了轟動,如今玉局觀觀星臺一到晚上就擠了一群道士,引經據典考究星象,吵得一塌糊塗,第二天一個個頂著黑眼圈練功。

    白鬍子公公師父怒了,給觀星臺加了一個大鐵門,然後開始了考試,考及格的道士叔叔們才有資格獲得觀星的資格。

    蘇油將幾個關於白猿的故事摘錄下來,又講了一些近來發生的趣事。然後讓石薇幫忙打聽一下,如果有觀星臺,那應該就有星圖,有歷代日月食的記錄,如果有的話,等有機會他會去玉局觀看看。

    ……

    紫燕歸來花滿城,蘇油覺得日子都美出泡來了。

    鹽井增加到了十口,新井的出現讓江卿們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交通瓶頸。

    僅靠二林部的四艘船是不夠的,眾人這才想起蘇油曾經提醒過他們造船的事情,只是他們當時都把目光投到了修路積累名聲上去了。

    如今路還沒修到益州,問題便已經凸顯出來。

    好在新式帆船技術初步積累成型,二林部的那種圓底流線型戰船技術,沿江船場也非常成熟,加上資金尚算雄厚,因此商號董事會決定,一邊大造鹽倉囤貨,一邊招攬造船工匠,開造新船。

    買船是不行的,如今的江船多是松木製造,偷工減料,川人的習慣是從益州一船跑到揚州,然後連船帶貨一起賣掉。

    蘇油的龍骨小船給了船工們極大的提示,榫卯結構是中國祖宗們玩老了的花樣,如今還有了鐵質螺栓,那就用拼合式龍骨。

    新船拋棄了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採用上等的木材——龍骨和肋架用的是最細密的川中特產的大楨楠,其餘部分用櫧木、榆木,襯艙底和甲板則儘量用雜木降低成本,舵杆要使用榆木、榔木,舵板和桅杆用杉木。

    桅杆也可以用鐵箍拼接,但目前川中還沒有這般造船的——衫木大料不缺。

    鐵箍還是要用,不過只是為了加強桅杆強度。

    索具出於成本考慮也用了多種材料,錨繩纜繩用青竹皮蒸煮成竹絲,然後用制繩機制成,帆索用大麻製作的麻繩。船帆拋棄了笨重的草蓆竹蓆,改用蘇家結實的銅錢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