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370章 豐年

    這些資料,使晚唐、五代沙州的歷史面貌重新明朗;對當時軍制、市制、屯田、馬政、計賬、戶籍、差科、雜色、搖役、均田、租佃、地契、借貸、買賣、僱傭等律令,有了第一手的資料。

    此外敦煌石室遺書中,還有用很多吐蕃文、于闐文、龜茲文、突厥文、回鶻文、梵文、粟特文寫成的典籍和文件。

    其中最珍貴的部分,歐陽發劉奉世負責抄錄,抄錄完的錄本送到興州保存,原本則送往汴京,趙頊命藏於可貞堂,供世人瞻仰。

    其中的一些精品佛經,佛像,繡像,趙頊則以高太后的名義,送到了大相國寺供奉。

    道隆大和尚利用這些東西,舉辦了一場佛會,開封府萬人空巷,前往圍觀。

    第一期蘭州交易會成果豐碩,宋人用大量瓷器絲綢,換得了西域的珍寶,和闐美玉送到內工坊後,趙頊再也不用擔心太常寺官員們,動那些珍藏舊器的主意了。

    而蘭州鐵橋的北岸,一個因為貿易而生集鎮開始形成雛形,很多胡商都留下子弟,買了地皮,修建房產、門鋪。

    河西走廊需要大量的運力,武威和張掖需要重建,商賈們的馱隊也發揮了大作用。

    很多商賈被高達百分之十五的免稅額吸引,讓自己的貨品在抵達蘭州之前就被消化,然後做起了馱隊出租的生意,參與到三路都轉運司的絲路重建大計劃當中來。

    在大宋進入全面豐收的時節,寧夏三路,也同樣進入了第一次農產品收穫期。

    除了必要的防衛力量,蘇油將軍事力量都投入到了搶收當中。

    種地的時候方便得很,收穫的時候有些抓瞎了。

    收割機這玩意兒需要有便攜可靠馬力大的能源支持,受科技發展所限,蘇油現在也沒辦法。

    華夏幾千年來都沒有發展出這麼個機械,因為土地資源緊張,農機科技都朝精耕細作方向發展,大面積機械收割,呵呵呵,那隻能叫做夢想。

    這一期收穫的作物很多——棉花、油菜、小麥。

    李拴住還嫌蘇油不夠忙,八月十二,蘇油在蘭州收到奏報,肅州西南漢代土地廟遺址邊上,在鑽探到八十五米深的時候,發現石油!

    看過三路主要農產區的收穫預期,蘇油覺得,自己的腰桿子一下子就硬了。

    元豐五年的大豐收,讓三路積累了不菲的財富,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讓來年的發展有了真正的積累。

    寧夏是個好地方,河西受戰爭拖累了數百年,一直沒有得到正常的發展。

    在戰爭的魔鬼被驅逐之後,一下子就爆發出了無限生機。

    這是各地學宮的先生對孩子們的教導,是《寧夏日報》的宣傳口徑,但是也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