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堂 作品

第381章 如有違背此策,人人得而誅之

    “外交政策其實就是一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對外發展策略,自己的利益和實力,以及當時所處的外部環境,制定的為了保證自己利益的各種對外方針和措施。”

    雖然遠在戰國時期就有張儀和蘇秦這樣有名的使臣,不過準確講一個國家的外交情況用一句話給表達出來,李世民也好,房玄齡也好,都是第一次聽到。

    李世民:“按照你這麼說,和親也算是當時大漢的外交政策了?”

    “沒錯,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了幾代帝王的努力,經濟民生全面恢復,諸侯之害已經基本消除,同時在外交上通過聯合月氏等國共抗匈奴,大漢已經沒有必要再對匈奴忍氣吞聲了。”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漢武帝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

    李世民的一番話,倒是很好的總結了漢武帝當時面臨的局面,不貴都是名垂千古的帝王。

    “大漢朝的和親,可以說漢武帝以前和之後,是完全兩種局面。早期是漢朝求著匈奴,可以說是一種屈辱,而到了後面,卻是匈奴求著漢朝了。微臣是贊同漢朝前期的和親的。”

    說了這麼久,李寬總算是開始露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

    “你贊同漢朝前期的和親,言外之意就是不贊同後期的和親咯?”

    李世民聰明的很,自然聽出了李寬話裡話外的意思。

    剛剛自己問他是不是反對和親,他倒是冠冕堂皇的說的很好,還支持和親!

    “沒錯!國家實力不濟,在強敵面前,忍辱偷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明明實力強大,還同意和親,智者不為也!”

    李寬倒也不懼李世民的不善眼神,直接將自己意思表達出來了。

    話說到了這裡,在場的其實都知道李寬是反對跟土藩國和親了。

    因為很明顯,如今的大唐,實力遠勝於吐蕃,並沒有漢初面臨的那些窘境。

    “楚王殿下,這吐蕃國遠離長安,地處高原,物產貧瘠,我大唐如果和吐蕃陷入連年的戰事之中,不僅突然耗費國力,還得不到任何好處,這才是這些天來,大家傾向於同於吐蕃使臣求親的要求。”

    房玄齡看到李世民和李寬的對話已經開始碰出火花,連忙站出來解釋、緩和了一下氣氛。

    而他說的話,基本上也代表了長安城裡絕大多數人的觀點。

    除了那些武將,沒有幾個人是真的希望戰爭不斷的。

    特別是這種在大家眼中看起來得不到什麼好處,完全有機會避免的戰爭。

    “房相,我還是以大漢時期的情況來舉例。如果你是匈奴的單于……”

    “咳咳!”

    房玄齡連忙打斷了李寬的話,“楚王殿下,這話可不能亂說。”

    房玄齡還是很謹慎的,但是李寬的這個比喻,還是有點犯忌諱的;雖然他拿得是匈奴來舉例,沒說如果你是漢高祖之類的,要不然他臉色估計都要變了。

    “玄齡,你讓他說,朕倒是想要看看他能說出個什麼一二三出來。”

    李世民覺得李寬欺騙了自己的感情,剛開始他還以為李寬是支持和親的,沒想到繞了一圈,原來是反對的。

    “房相,假如你是匈奴單于,重新回到漢初的時候,你還會同意大漢的和親嗎?”

    李寬的這個比喻很是特別,之前大家從來沒有想過要站在外族人的立場上思考和親的利弊得失。

    “這個……”

    房玄齡有點糾結了。

    李寬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

    但是結合剛才的分析,很明顯漢初的和親對大漢是有好處的,反而給匈奴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要是匈奴在漢初就不接受和親,繼續騷擾、入侵大漢,說不準大漢朝就沒了,或者早就分崩離析了。

    所以房玄齡現在反而不好回答這個問題了。

    畢竟,回答反對的話,那麼自己是不是也要反對大唐和吐蕃國的和親?

    因為大唐和吐蕃國之前的局面,和當初匈奴和大漢之間的是畢竟相識的。

    但是,如果回答支持的話,那又顯得有點……

    “房相,如果我是匈奴的單于,我也會同意和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