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寨散人 作品

第3036章 爭取項目

    無論從哪個維度看,能乘坐一兩百人的大飛機(客機)都堪稱人類歷史以來最複雜的機器。它包括四百多萬個零部件和包含頂尖科技的系統,而在本世紀初中國號稱自主研發並試飛成功的大飛機,百分之九十以上還得依賴歐美供應商。

    有人覺得奇怪,我們的軍機(殲擊機系列和運輸機系列)早就百分之百國產化,連最軟肋的發動機也實現自給自足,200噸的運輸機能行,怎麼70噸的大飛機遲遲做不到?

    簡單地說,軍機能用就行,大飛機除了講究很多人在意的核心技術指標外,最關鍵就是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個飛機零部件,歐美高端廠家出品的能用5000個小時以上,內地生產的800個小時就要大修,軍機沒關係,要放在戰爭年代能不能飛到800小時都兩說,大飛機接受不了啊。

    零部件可靠性不高,為安全性要求就得增加冗餘備份,一旦出現故障自動切換等到落地再修,這樣系統更復雜更昂貴,維修檢修也麻煩,以盈利為目的航空公司絕對不會理會。

    大飛機對歐美廠商依賴到什麼程度呢?以大飛機核心幾大要素為例,一是動力系統,被美法合資企業cf公司壟斷;二是航電系統即飛機的中樞神經,供應商美國通用電氣;三是飛行控制系統,供應商美國霍尼韋爾公司(也賣口罩);

    四是通信導航系統,負責飛機的地空對話、機內對話以及無線電導航等功能,由美國柯林斯公司提供;五是起落架系統,瑞士利勃海爾公司;六是高升力系統,供應商是美國穆格公司;七是燃油和液壓系統,供應商都是美國的派克公司。

    由此可見號稱國產大飛機其實系統供應商全都是國外企業,且絕大部分來自美國。經常說上世紀以來美國牢牢佔據高端製造業頂端,什麼叫頂端,什麼叫牢牢佔據,從大飛機設備供應就能充分見識。

    不過話又說回來,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完全依賴進口的國產大飛機為基礎,內地相關產業就不可能應運而生,況且整機設計也非鍵盤俠想象的“組裝電腦”,單是系統集成就是一項近於天文工作量的研發工程。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地球村”和“全球產業鏈”兩個概念一直深深迷惑了國人,一度曾經有人高喊“要土地紅線幹什麼”,糧食不足可以進口嘛對不對?

    直到……

    直到美國接連兩任不靠譜總統上任,國人才知道有一種歐美強權叫做“卡脖子”。

    正是在“卡脖子”危機意識驅動下,中國加緊國產大飛機的“去歐美化”,當然也是迫不得己,因為很多零部件已逐漸買不到了。

    再後來你卡我脖子,我也卡你脖子。你不給國產大飛機頒發許可證,我就不進口波音、空客;國產大飛機飛不出去,那就從南到北、從西向東搞境內營運,然後有計劃地滲透非洲、東南亞、南美等市場。

    數十年鬥下來,波音公司、歐洲空客市場份額越來越小,中國大飛機做得越來越大——幾乎所有工業產業鏈都是如此,不過一次完美的複製。這也是楚楚雄心勃勃要入股波音公司的大背景,落坡鳳凰不如雞,換作幾十年前哪有資本說話的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