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焊接 作品

第一百五十章:蒸汽列車-突破

這是,陸大古來到本歷史線的第十六年夏季末,原魏國國土的廣裡城,建立已有半年的工廠裡,工人正幹得熱火朝天。

“鐺!鐺!鐺!鐺!”

他們正在廠棚裡操作一臺鍛打機器。

它有近三人高,背後一個燒煤的爐口,送入煤塊的入料口敞開著,專人負責定期、定量鏟入煤塊,正面一個平臺,可以放上東西,平臺上方,圓柱形的鐵塊上下往復運動,用快到常人肉眼只能看到殘影的速度不斷下砸。

這是【蒸汽鍛錘】。

許多時候,當條件湊齊,再有了技術思路,很多事就成了順水推舟自然而然。

當漢國鐵產量順利越過1800萬斤,面對著國人日益增長的鐵器需求和軍隊武器方面的需要,陸大古很快就想到了機器鍛打這一從誕生到二十一世紀依然在用的技術,於是,4年前,第一臺蒸汽鍛錘在他直管的研究院裡誕生。

其以氣缸產生蒸汽壓力,通過曲拐結構,利用槓桿原理,驅動鋼錘不斷升高和降低,視情況調整,能夠向鍛材施加從200千克到1.5噸不等的重量,將鋼材更加高效便捷地鍛打成型。

依靠它,單個工人月產萬把鐵器胚件不再是夢想。

在不惜成本地造出第一臺蒸汽鍛錘後。

大古立刻命人用它製造第二臺蒸汽鍛錘所需的,原本鍛造起來頗為麻煩的部件,然後在鍛造中不斷改進,為了保證堅固,槓桿開始用機器整體鍛打,為了結構耐用,傳動力量的皮帶加入了線圈,為了卸去鍛錘落下的力量,鍛打機器底座加入了枕木。

然後增加了強度的皮帶正好運用到打磨機器上,減輕人工打磨的負擔。

初生的工業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當然,技術突破歸技術突破,普及仍需要時間,現在漢國的蒸汽鍛錘數量剛過兩位數,好鋼用在刀刃上,鍛錘能出現在這裡,完全是因為漢國地質勘探隊在這片區域發現了大量鐵礦。

在此,請讓我們對地質勘探隊的成員送上敬意———在如今的漢國和後世炎華,你們都能看到這樣一批人:

遠看像流浪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哦,原來是地質勘探的。

畢竟,工業要發展就需要礦產資源。

需要礦產資源,就得有這麼一批人到各個地方去探查,往山裡、林子裡鑽。

有這樣一批人配合。

漢國的鐵產量才在陸大古到達本歷史線第十五年突破2600萬斤。

“為大王賀!”

也才在充沛的原料供應下,帶來了更多冶煉廠、機器設備和更多的工人,靠著這些熟練工人,和大古多年前於新兵考核任務《指令與征服——全面戰爭》位面學習記憶的知識,造出了能夠為列車供能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