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焊接 作品

第五十五章:生活調查

“嗯,早點回來。”

出門第一站是拾柴。

他觀察周圍的同路人,和他一樣,缺少金屬工具的人們都是直接撿地上的枝丫,或者掰樹上的枯枝,所以叫“拾”,而非“砍柴”,效率很低。

即使這樣也只能在有限的區域內。

很多拾柴的都是半大孩子,瘦小的肩膀已經開始扛起生活,皮膚也被曬得黑黝黝的,和他們的父輩、祖輩一樣。

陸大古挑揀了些補充家用,就地扯一把野草、樹藤利索地擰成簡陋的草繩捆好,用木棍挑起。

接著去漚麻池。

此時,棉花還未傳入炎華。

底層的繩子、衣服都由麻製成。

古書詩經中有一首《東門之池》,就間接描述了古代勞動人民漚麻的景象: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所謂漚麻,就是將苧麻、菅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泡在水裡,利用水中的微生物發酵,使植物脫膠,留下可以編織再加工的纖維,這是個需要不少時間的過程,人肯定要中途離開,不過倒也不怕偷,因為公用的漚麻池會給每家每戶分出一塊地方,再者,漚麻之後的原材料不值錢。

後續經過晾乾、紡線等繁瑣的加工才值錢。

陸大古踩在被浸麻搞得水體發黑、又髒又臭的漚麻池裡,把手伸進臭水裡,撈出、拽起自家的麻。

等太陽昇高的同時,農家少女和壯實的小夥穿著溼漉漉的衣服,總會有意無意地肌膚相碰,漚麻池裡多了分躁動的氣氛。

不多時,大古聽到清亮的歌聲: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俊阿郎,可與吾歌!”

他循聲看去,發現是位農家女孩引吭高歌,驕傲地挺起胸脯,叉著腰,還有幾個女孩在她後面嬉鬧。

對我唱的?

大古花了0.1秒反應這一事實,這個時代的民風比後世開放很多,他清了清嗓子,學著她們那近似山歌的民謠調子回唱:

“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已有家妻,不便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