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焊接 作品

第四十一章:人與時代

“建設好了。”

“畜牧業和農業都走上正軌了嗎?”

“走上正軌了。”

陸大進有些疑惑地歪頭看他:“我們不都把整整一年的事全都忙完了嗎?接下來的冬天,只要休息就好啦,也只能休息了,最多是哪家的奴隸跑到別人那裡引起爭執需要仲裁、哪個土長送來東西需要回賜之類的小事。”

“我知道,我只是.”

他喉頭哽住,定了定,發出嘆息:

“我只是覺得太慢。”

這個時代的一切都讓他覺得太慢,時間過得太慢,事情變化得太慢,為了行動而積蓄力量的過程太慢。

哪怕他明白,自己所做的很多事已經完全超過了原本自然規律能夠允許的範疇。

他仍感到束手束腳。

這裡既沒法開啟民智———他只能用迷信的言論引導人們,而非建立公共學校,哪怕他很不喜歡這麼做,開民智是工業社會才有的需求,因為工業生產能夠消化一大批知識分子,工業進步甚至需要許多知識分子脫產進行研究,但在農耕社會,封建的、奴隸的大背景下,過多的、無法消化的知識分子會流竄、會生亂,自己還活在這個世界的時候尚且可以靠五萬勳章工人、三百空間士兵壓住。

他一走,國家立刻就會崩潰。

哪怕到以後的封建王朝,他相信有人這麼幹也是國人暴動,身死國滅,死無全屍的下場。

也沒法搞工業———工業的先決條件是足夠龐大的市場,基礎生產力可以供應一批人脫離土地去幹別的,而在他這裡,他或許可以耗費無數時間、無數精力強行造一臺機器出來,再用無數奴隸的命換來足夠的煤供給機器,機器只需要一天就能生產出某樣東西一整年的需求量,然後一整年這機器都沒用了,它只能被放著吃灰,它還會生鏽、會損壞,需要額外耗費人力、物力維護它。

即使理論上市場和生產力到位了,人文科學、人們的思想不到位的話。

詳情請參考海地。

商鞅的馭民五術,即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就是他作為封建時代的社會精英,為了維持國家穩定、保證足量糧食產出,讓人們不去思考超出他們應該思考的範疇,將絕大多數人拴在土地上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