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車神 作品

第一百七十一章東關濡須塢

選在秋收動手,自然是打著因糧於敵的算盤,最少也得讓敵軍不能安穩的進行秋收。

為了保證秋收的順利,李元徽遣大軍駐紮在濡須水的東關一帶。

各部沿著濡須水兩岸,夾水下寨。

隨後又命郭興率天柱山營駐守歷陽,徐州左營、徐州右營駐防廣陵和江都,並親自巡視了一下沿江各處的防務。

確保歷陽和江都不會給敵軍可乘之機。

而濡須塢,則是李元徽給東魏軍準備的主戰場。

濡須塢的位置,在濡須水流向長江的入口處。

東漢建安十七年由孫權派人築以拒曹的關寨,卡住濡須河口,形成東關,當時又名濡須城,又因其寨似“偃月“故稱為偃月城或偃月鎢。

原先城上還刻有“濡須塢“三字,相傳字為孫權所書。

大燕一統之後,濡須塢就廢棄了。

早在七月李元徽就人重新修築關城,也就是濡須塢。因為這一地區防禦核心就在於關城。

這種塢城都是緊靠岸邊,背水而立,面向平地。實際上是半水半陸。濡須塢之所以被稱為偃月城或偃月鎢,是以為是在水邊築起一道弧形塢牆,作為防禦工事,臨水一側,船隻可以駛入塢內,靠岸停泊。因為水中無法築牆,故在淺水處立柵,留有柵口可以通行。

這也是為什麼濡須水又被成為柵水,濡須口被稱為柵口的原因。

當然,孫吳所修築的關牆是為了防北面的強敵,李元徽修關牆是為了防南面,所以側重點和防禦重點方向都是不一樣的。

但總體思路都是來自呂蒙的“夾水立塢”。

這一點,東魏軍自然也是明白的。

九月初,東魏天子曹元靜統大軍親征,大將軍水師大都督苗先雲,楚王曹成,吳王曹戎,司空張弘平隨侍,發水陸大軍十八萬,奔濡須口殺來。

大軍沿江而上,戰船數百,浩浩蕩蕩。

從江都到歷陽,再到濡須口,沿江的烽燧全都被點燃了。

也就是說東魏那邊剛出發,不到一天的功夫,幾百裡外濡須口的江淮燕軍就知道了。

李元徽看到烽煙燃起之後,心裡可算是石頭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