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車神 作品

第一百四十二章潼關路

慕容盞率軍圍城之後,立即開始砍伐樹木打造攻城器械,徵召民夫,修築營壘,隨後正是打響攻城戰。

而崤函道中,婁居士率領八萬燕軍精銳兵一路疾馳,卻受阻於潼關天險。

戰國時候秦國曾經憑藉函谷關,扼守崤函道,獨擋六國百萬雄師,為後面的一統天下提供了地理優勢。

但是後來楚漢爭雄之際,函谷關西面的黃河河灘有一段露出水面,這樣就使得走河灘能夠繞過函谷關關城,於是到了東漢末年,魏武帝曹操在函谷關西面七十里處麟趾塬上修建了潼關。

塬是因為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周圍陡峭。建關塬上,等於多了一道天然城牆。

潼關北望黃河,俯視風陵渡口。沒錯,就是一見楊過誤終身那個風陵渡口。

西枕渭河,南臨華山,坐落在崤函故道的盡頭,拱衛關中平原。成為了崤函道新的鎖鑰,接替函谷關的作用。

現在的潼關就是漢朝時候曹操主持修建的那座漢關,而讓這座關城名動天下,也正是因為建造他的主人曹操曹老闆差點在關外被馬超軍射死,這也是潼關大名首次登上歷史舞臺。

三十多年前,大燕初代魏王,太祖幼弟慕容凜曾經率二十萬大軍,晝夜不捨連續攻打了兩個多月,才從魏軍手中奪取了潼關。

這主要是因為這座潼關並非是一座簡單的關城,而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潼關的所在麟趾塬前後各有一道深溝,分別是禁溝和遠望溝。兩條溝的溝壁如刀削,深達百米,形成了潼關外圍的天然城牆。禁溝外側有一條河流,就是潼水,潼關也因此得名。

而在潼水和禁溝之間,還有十二坐烽火臺,又名“十二連城”,在十二連城南面,還有十幾座子關,作用是協同預警,防止潼關被從身後偷襲。

而通往潼關的路只有一條,名為黃巷板。這小路極為狹窄,南依高原,北臨絕澗,東西走向,長約十五里。

燕軍好不容易通過非常狹窄的小路之後,又遇到一座關城,金陡關。

這座關的是潼關的前哨,意思是金子在荷包裡也得陡出來,故名金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