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2007,從學霸到學閥 作品

第495章 研討會議


                 那邊卻傳來陸時羨狀若瘋癲的回應。

  ”哈哈,我曉得了,我曉得了......小用可能要大用咯......“

  不瘋魔,不成活。

  就在剛剛,在林海凡說出小鼠腫瘤新模型的時候,一道靈感就像閃電一樣在他心間劃過。

  這種感覺,他還是在燕大期間研究炎症時,跑步摔倒後體會的。

  說起來,這個巧合極其有意思。

  那篇《炎症條件下,一種gpCr在細胞免疫功能調節的作用》說起來也算生物醫學上的內容。

  而他現在得到靈感恰好又來自於生物醫學。

  這同樣說明了學術溝通交流的重要性。

  假如讓他一個人在實驗室閉門造車,他估計一輩子都不會想到去看《柳葉刀》上的論文。

  生命科學每年產出的論文看都看不完,哪裡還有時間去看其他領域的論文成果?

  沒辦法,陸時羨最近被研究思路折磨太久太久。

  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體會到這種連思路都沒有的感覺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探究方法比探究結果更重要的緣故。

  從某種意義上說,什麼樣的研究方法,決定什麼樣的科學研究。

  如果說歸納法產生的是經典科學,假說演繹法產生相對論,那麼系統方法則產生現代科學。

  從近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研究方法在學科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不少科學家其實都很重視對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探討,甚至一度認為,一切關於理論探討的都可以歸論為對其研究方法的科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