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書藝王雨洛 作品

第三十五章 冷靜期


                 “那‘陷阱’呢?”霍巖聽著寧書藝的講解,若有所思。

  “根據犯罪心理學上對於犯罪人的地理畫像方式,其中一個理論根據犯罪人尋找被害人的模式,把犯罪人分成了四種——狩獵型,偷獵型,施餌型,還有設置陷阱型。

  咱們這一次遇到的,和之前的情況很相似,我覺得很有可能就是這裡面的設置陷阱型。”寧書藝解釋說。

  “我不太知道你說的這幾種具體的分類標準,不過聽起來,這個‘施餌型’和咱們遇到的這兩樁命案好像也挺像的。”霍巖覺得自己在寧書藝面前,理論方面欠缺的實在不是一星半點,所以探討起來也顯得格外虔誠。

  “乍聽起來確實挺像,我剛才其實也是有一些猶豫的。”寧書藝點點頭,“施餌型犯罪人和設置陷阱型比起來,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被害人的類型選擇上,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地點也比較隨機,只要有人上鉤了,那就隨時隨地實施犯罪。

  而設置陷阱型犯罪人則是事先選擇好了自己看中的作案地點,用某種方法將特定類型的被害人引誘或者拐騙到現場去,然後再將其殺害。

  不論是前面閻大原出事的地點,還是這一次這名身份尚不明確的女性被害人出事的地點,都具備周圍比較清靜不容易被打擾,沒有監控設備,且現場不容易留下足跡等有價值痕跡線索。

  這種共同點讓我認為雖然兩樁命案沒有發生在同一處地點上,但是案發現場也絕對不是隨機產生的,而是經過了犯罪嫌疑人的精挑細選,最後確定下來的。”

  “可是閻大原和真的個女性死者,不論是從年齡、性別,甚至咱們猜測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恐怕都是找不到任何交集的。”霍巖覺得寧書藝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又有一些疑惑還沒有解開。

  “是啊,乍看起來還真的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所以我也只能是主觀上更傾向於設置陷阱型,不能真的確定自己的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