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環河 作品

第133章 民變(一)

 知縣徵稅命令一發布接著就是縣衙胥吏開始統計戶口和田畝進行攤派,戶籍黃冊和土地魚鱗圖冊都是用的地方衙門的“白冊”。至於朝廷的“黃冊”早已經廢棄不用,那玩意誤差實在是太大了。 

 不過“白冊”也好不到哪裡去僅供參考而已,所以現在地方衙門已經不是按戶籍田畝徵稅,而是直接攤派到下面的村裡。 

 再由士紳大戶帶著下鄉的官差來收稅,至於怎麼收就得看大戶怎麼攤派了。整個大明朝的稅收模式都是這樣,不管是徭役還是賦稅都分包給基層的士紳。 

 本質上這種做法是繼承了元朝的包稅制,大明朝廷是甲方,地方衙門是總包,底下士紳和官差是分包。從某種意義上看大明朝更像是一家公司而不是一個國家,除了利益之外什麼仁義道德都不講。 

 大明朝上上下下只知道一味的向老百姓索取,從來沒有為老百姓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 

 在縣衙的白冊上戶口是七千多戶田畝是八十萬畝,根據王鐵他們統計的戶口是超過九千戶田畝一百二十萬畝左右。宜川老百姓很不幸的是按照衙門白冊數據來收稅。 

 也就是說宜川這七千多戶老百姓要交接近一萬戶老百姓的稅收,八十萬畝地上捆綁的賦稅要交一百二十萬畝的稅。至於這些多出來的隱戶和隱田那都是士紳大戶的利益。 

 今年的秋稅大體和往常一樣有這麼幾大類,田稅(即所謂三十稅一加上損耗遠遠不止)、遼餉(即九釐銀不過攤派到縣裡再加火耗要翻好幾倍)、陝西五大藩王府宗室祿米。 

 陝西五鎮軍糧(今年大用兵加徵)、剿賊軍糧加派(前面收的五鎮軍糧是在營用度,加派的是出征用度)、縣衙區域內驛站用糧、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零零碎碎的賦稅。 

 大明朝的財政制度有一些問題,他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財政。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大明朝的收稅單位直接對接用錢單位,在中央財政富裕的時候尚且能夠對地方進行轉移支付,如果中央財政都赤字那麼地方就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套財政制度的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南方尤其是東南幾個省,那幾個省既沒有藩王又沒有軍鎮,不用承擔國防義務也不用為老朱家養“豬”。 

 而這套財政制度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北方几個省了,尤其是陝西!一個西北的窮地方養著五個藩王五個軍鎮!一省之力承擔整個大明朝三分之一的國防義務! 

 這也是為什麼明末農民起義從陝西鬧起來的主要原因,北方的農民起義軍就像是韭菜一樣割完一茬又來一茬直到滅亡大明王朝為止。 

 北方几個省之所以窮就是被大明朝壓榨過重逮著一頭羊薅,南方富的原因當然其地理因素在內,但如果將藩王府和軍鎮搬到東南去還會造成這麼大的貧富差距嗎?! 

 畸形的財政制度不改變一味的鎮壓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主要矛盾不解決老百姓該反還是得反,大明王朝的軍隊再兇殘也不可能將北方几個省的窮苦老百姓全殺光。